-
戏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磨洗中,历经了工业文化文明时代而迈入了当下正在走向的审美文化文明时代,自然会更受人们的珍视与厚爱。2015年,在国家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文体中,戏剧教育就是一个特别抢镜的话题。大力加强戏曲教学,已成为审美文化文明时
-
-
传统地方戏曲:叫好又叫座亟需创新驱动
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对中国各族人民来说都是喜闻乐见的综合性传统表演艺术,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技巧和审美品格,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在传统艺术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地方戏曲仍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
-
“互联网+”和戏曲文化
2015年8月31日9:00,京川剧合演盛典正式开票。O2O平台微信川商卡作为官方授权唯一在线销售网络,所有2180张京川剧合演盛典戏票197分钟全部售罄,平均每张戏票销售时间为5.4秒,平均票价1300元创下中国戏曲演出史上多个第一。这些成就是基于近来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大势所趋。 2
-
人民日报刊刘奇葆文章: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大力振兴戏曲艺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
-
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昨在杭成立 一群三十多岁的戏曲
经典老戏有市场,难道就意味着戏曲只有复制和模仿大师才是正道吗?创新是一个畏途吗? 让戏曲在当代能够自我生长跟循环,让它真正的成为一个活态的生命肌理,这是需要重新构建的一个东西。 昨天上午10点,在西子湖畔,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青年评论者,
-
戏曲文化传播进入“微时代”
中国戏曲文化史绵延千年,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其内在原因固然可说是精神的力量,但有一点客观基础不可忽视:承接戏曲文化的载体,始终都存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一直有演变。中国戏曲文化,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来就是依靠剧本、档案、戏楼、庙台、唱
-
《说戏》:跨出戏曲这座城池,向世人展现昆曲大美
最初知道《说戏》这本书是在一位设计界朋友的微信朋友圈。2017年年尾,一则关于年度中国最美的图书评选揭晓的新闻跳入我眼帘,在25本获奖图书中,这本《说戏》也位列其中。 长久以来,戏曲人是安于在自己空间内自娱自乐的。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戏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观众
-
文本与社群:戏曲文学研究新范式
明清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繁盛期,万历至崇祯年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期和繁荣期。晚明出现了汤显祖、沈璟、徐复祚、凌濛初、阮大铖、袁于令、吴炳、范文若、孟称舜、李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戏曲家。就作品论,《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石巢四种》《粲花斋五种》《
-
戏曲剧种建设与保护
全国戏曲普查工作于2017年6月30日结束,在这之后,工作的重心就落实到普查成果的展示和应用,全国348个剧种的集中展演就是一个重要举措。 百戏(昆山)盛典是全国戏曲普查数据的体现、说明和补充。戏曲普查工作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现状调查,我们花了大力气在各剧种演出团体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