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芳与周派艺术
 

传统剧《郭华买胭脂》中的郭华(周筱芳饰)
    “上海淮剧团马上要举行周筱芳专场纪念演出了!”最近一段时间,这句话几乎成了上海戏曲爱好者的流行语。尤其许多忠实的周派观众,当他们获悉上海淮剧团将于10月7日晚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隆重举行淮剧大师周筱芳专场纪念演出的讯息时,更是欣喜万分,奔走相告,不少人甚至流下了思念的热泪。

    周筱芳是中国戏曲界少见的魅力演员。他创立的周派艺术在中国戏曲艺术鼎盛期,曾经倾倒过无数的戏曲爱好者。笔者的一位宁波籍朋友曾经谈起过他痴迷周派的亲身经历:

    “60年代初,我还在读高中,有一次学校组织到嘉兴大戏院劳动,也就是在剧院帮忙收收门票和打扫卫生,时间大概有几个星期。当时正巧志成淮剧团在‘嘉兴’演出,怪了,每天开演半小时以后,还有很多观众拿着钱‘票子有吗’‘票子有吗’地在剧场门口等退票。我是宁波人,那时又年轻,不懂淮剧,更谈不上喜欢淮剧。但后来,周筱芳的艺术还是强烈地感染了我。

    我们每天开场后大约10多分钟,就可以进剧场看戏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筱芳的台风非常潇洒,吐字特别清楚,而且那种清楚的程度,是我从其他任何戏曲演员那里都感受不到的。尽管是满座,但剧场里却是出奇地安静,观众欣赏的投入程度可想而知……我是从那时开始喜欢周派的,后来几乎是志成淮剧团演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另一位名叫徐思的老资格观众,不久前则在上海的一次有关淮剧流派发展的讨论中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周筱芳是个很了不起的艺术家。他在一个剧种、一个地区影响如此之大,不但在淮剧界,在整个戏剧界都是不多见的。故我很早就在网上呼吁筹备纪念周筱芳的演出和研讨活动。

    淮剧在1949年以后,我觉得影响最大的是,马麟童、何叫天、筱文艳和周筱芳。我这是按年龄排的。至于他们几位,谁的影响更大些,很难讲。周筱芳至少是一二位的。

    我记得一次日场,他感冒不能登台。散戏时观众不走,在台下大叫‘周筱芳’,这个情形他是估计到的,病了,没有敢回家躺躺,而是坐在后台。这时他出来鞠了个躬,解释了一下,唱了一段《方卿见姑》,才算过去。

    他的唱词很‘水’,最典型的是《河塘搬兵》、《前见姑》、《骂城隍》、《红娘子》,唱词多‘水’,多‘白’啊,可就是这样,观众仍然喜欢得不得了。

    文革后上海淮剧团的第一个戏《桃林堡》演出,当随小保用周派唱腔演唱时,台下掌声叫声一片。周芝祥在‘上淮’时,演出每当报到他的名字,观众都免不了一场骚动。可见周派的影响。”

    周筱芳不仅是那个时代淮剧的骄傲,而且是中国戏曲的骄傲。谁说“追星现象”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儿?在“文革”前周派红透上海剧坛的10多年,周筱芳每逢外出不都把“特务帽”拉低遮掉半边脸匆匆而过吗?尽管如此,他的身后还经常有成群的青年男女穷追不舍。

    斗转星移。不知不觉间,周筱芳已离开我们整整30年。在这30年中,中国戏曲界无可奈何地告别了自己的鼎盛期,在“快餐文化”无情肆虐中忍受着观众青黄不接的煎熬。而在上海这个“异乡”生存和发展的淮剧,则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令人多少有些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淮剧人似乎不太擅长于自身的“包装”和宣传,尽管他们曾经有过辉煌,曾经有过众多令人趋之若骛的名家和流派,如马麟童、周筱芳、李玉花、叶素娟、张艳芳,等等。

    这次周派纪念演出,终于了却了广大观众长期以来的一大夙愿。更值得庆幸的是,淮剧团的领导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弘扬优秀流派应当成为本剧种不断跃上新台阶的“抓手”和“纲”,因此,从这层意义讲,本次周派纪念演出也为今后淮剧的长远发展开了个好头。9 7 3 1 8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