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山西地方戏曲》
一、聊天畅谈,得来选题 选题是出版社对于准备出版的图书的一种设想和构思。对于今天我们这个图书出版大国而言,我以为,选题应该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意,一种超越前人、突出个性的闪着智慧之光的新东西;应该是知识与信息的对接,是知识与信息的碰撞,是长期的积累的一个
-
又见戏曲影视化的小高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戏曲电影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今天看来艺术水准依然很高的电影作品:如京剧的《荒山泪》《群英会》《望江亭》;越剧的《梁祝》《红楼梦》;昆曲的《十五贯》;黄梅戏的《天仙配》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电视机开始在中国家庭普及,催生了一批新的戏
-
王佩瑜:流行文化给京剧带来什么
京剧女老生演员王佩瑜 相比曾经的京剧剧场台上演戏的是年轻人,台下看戏的是老人场景,今天的京剧剧场已经悄悄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资深戏迷,也有五岁小孩,有年轻的大学生,还有正当年的文艺青年们;他们不一定是京剧戏迷,却一定是对艺术充满热情的人。他们带着孩子来受
-
揭秘“上海改革开放历史地图” | 35年前,京剧名角童祥苓李炳淑
当年,体制改革鼓励了干的,促进了看的,教育了懒的;今天,新一代京剧院名角们,通过各种新形式的包干责任制演出队,实现多演戏演好戏的理想 往事历历在目:当童祥苓戴上眼镜在合同书上签字,队友们向他高声呼喊:签!手别哆嗦。李炳淑把签好字的合同书副本高高举起:
-
简看戏曲创新
戏曲过了他大红大紫的年代,随着国门的敞开,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涌现,不断冲击展着戏曲的市场,抢夺戏曲的受众,所以,在戏曲界一直有创新的概念提出。不创新就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终会将自己一步步引向绝路。 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创新或者叫改造,是河南曲剧,早期的河南
-
“返本开新”提炼戏曲之美
戏曲新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对于戏曲实践者来说,各有其法;对于观众来说,反应各异。如何让原汁原味的古老戏曲在现代舞台上,散发出让今天的观众可以目不转睛的美的气息呢?在新编莆仙戏《踏伞行》的创作实践中,编剧周长赋、导演徐春兰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
她被戏曲大腕的懦弱寒了心,黑道大哥霸气出现,不顾反对娶了她
梅兰芳是民国戏曲大腕,票友无数;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就喜欢唱戏7岁登台,14岁小有名气,18岁来到了北平希望能拜一个大师好好学习。机缘巧合孟小冬和梅兰芳相识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就得到了全场的喝彩。 对于孟小冬而言梅兰芳是她的偶像,是她仰慕很久的人,而梅兰芳
-
-
梅葆玖讲述:梅兰芳被“流氓”警署扣押真相
民国四年十一月中旬,有一位久居天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薛凤池来京约梅兰芳跟凤二爷去天津下天仙唱几天戏,说明是帮帮他的忙。梅兰芳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到了天津,他住在乐利旅馆,姜六爷(妙香)是住在德义楼。这两处离戏院都不很远,连戏馆带旅馆全在当年日本租界范围以内
-
以改革沃土,培育新时代戏曲之花
娉婷袅娜,从中国人的前世今生走来;争奇斗艳,描画历史传奇与时代面孔;起承转合,演绎百种人生的千般滋味。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进入现代社会后几经更迭,命途多舛。四十年来改革开放,激发了戏曲艺术的内在生气,实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坚守,让它再一次汇入文化建设的洪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