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剧剧作家、音乐家
一、徐若呆 徐若呆(1908-1952年),原名徐应鸾,顺德伦教人,著名粤剧编剧家。1929年经著名演员靓少佳介绍加入胜寿年剧团,先学“提场”,后成为编剧,先后为胜中华、兴中华、锦添花、新声、龙凤、觉先声等剧团编撰剧本,数量近百部。1950年从香港回广州定居,先后
-
二本腔
自打有“歌唱”艺术出现以来,各种唱法也不断涌现,名字也五花八门:美声唱法、关闭唱法、面罩唱法、约德尔唱法等等,不一而足,可谓异彩纷呈,但如果细究其发声原理,则“真声”、“假声”的分别,是最重要的一环。 “真声”就是
-
秦腔周周唱文化惠民演出传统剧《闯宫抱斗》
宝鸡市戏曲剧院(原宝鸡市人民剧团) 秦腔周周唱文化惠民演出传统剧《闯宫抱斗》 时间:2015年8月21日晚7:30 地点:西凤酒剧场(原解放电影院) (因广大戏迷观众朋友们的强烈建议,将原每周六的文化惠民演出时间调整为每周五 晚 7:30分) 《闯宫抱斗》剧情简介:纣王不仁,宠信
-
梨园世家
词语解释 旧称京剧界从业人员为梨园行,京剧界的后辈儿孙,即称梨园子弟。凡几代都从事京剧行来的家庭,便称为梨园世家。京剧界的梨园世家非常多。 谭家(七代) 谭家,第一代谭志道,工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工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工老生,第四代谭富英,工老
-
河南曲剧的曲牌特点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 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
-
戏曲盔头箱介绍(一)
面牌:亦名整容、正容,盔、帽的附件,武将角色额前饰物。圆形镶寿字或镶白珠,上缀大绒球,下有弯叉固定于前额,面牌有的固定于盔、冠,有的单用,如戴甩发者插面牌,表示战败后丢盔弃甲,如《斩马谡》的马谡。 孝巾:头部饰物,长六尺,折叠后二寸宽的绸条,包于角色头部
-
唱腔
蒲剧唱腔﹐为徵调式﹐过去用“二眼调”(相当于调)﹑“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多用G调。因其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故长於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演唱时大小嗓兼用。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四股眼)﹐一板
-
-
黄梅清唱剧《汉宫秋》6日上演
作为黄梅戏传承创新的一部实验性剧目,由省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家协会、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联合打造的黄梅戏清唱剧《汉宫秋》将于12月6日和7日在安徽大剧院亮相。此次演出依然实行10元的惠民票价。 本剧以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唱响了一曲为民族大义献出自己
-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