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将携两部经典名剧登上鹏城舞台,本报记者专访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
新排越剧来深圳寻找新观众
9月21日、22日晚,上海越剧院将携新版越剧《红楼梦》和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登上深圳大剧院舞台与鹏城戏迷相会。上海越剧院院长尤伯鑫9月2日抵深与记者见面。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重排越剧传世之作是有风险的,但是这两部剧的探索对于经典剧目如何传承和再创造将会有示范性的意义。新版的推出既吸引了老观众,又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使传统的经典名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黛玉葬花”最凄美
尤伯鑫介绍,上海越剧院荟萃了许多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如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等。新时期以来也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实力派演员”,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创排了许多新戏,在海内外的演出都大受欢迎。他说,新版《红楼梦》对原版既有承传,又有创新,是一个注入现代审美意识的新时期版本,至今已经在上海大剧院共演出了40场,创造了一个戏曲剧目在大剧院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
尤伯鑫表示,新版《红楼梦》除了在文本上进行修改,凸显出贾府的兴衰荣枯的历史变迁,更表达了人物沉浮生灭的心路历程以外,舞台呈现也令人耳目一新。他说,观众一走进剧场,首先看到的是具有贾府典型特征的环境:一对富有质感的石狮子与气派非凡的朱漆大门、雕梁画栋。大门一开,华美绝伦的大观园就呈现在观众眼前。他特别介绍说,“黛玉葬花”一场最为凄美。而且通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后,当演员大段凄婉抒情的演唱进行中,台上数十株桃树忽然纷纷颤抖,落下片片花瓣,一时间舞台上犹如下了一场“花瓣雨”,葬花的黛玉反被花葬,场面相当感人。到了全戏最后一场“太虚幻境”时,离家出走的宝玉回首往事,黛玉的形象在舞台深处升起,原版中“黛玉进府”宝黛初逢时的对唱,梦幻般地在此重现,两人遥遥相望,营造出“红楼一梦”的意境。尤院长表示:新版《红楼梦》由徐(玉兰)派传人钱惠丽和王(文娟)派花旦单仰萍担纲主演,表演上颇有当年徐、王的神韵风采。钱惠丽的表演,既激情澎湃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单仰萍扮演的林黛玉则气韵清雅不凡,表演自信、自然、自如,层层揭示了黛玉孤寂高洁的内心世界。
梁祝“前世约定今生缘”
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当时戏曲舞台艺术一个标志性剧目,被公认为越剧“四大精品”之一。上海越剧院对一个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保留剧目进行再创作,是一次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但尤院长坦承:曾经有过的对该剧的改编无一成功,最后通过总结经验,在新版创作上力求准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尊重传统和老一辈艺术家艺术成果,尊重观众欣赏的心理,对文本和流派唱腔不搞所谓颠覆性的创作,同时按照现代审美取向,从过去由于时代原因偏重于反封建礼教的意念转换为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超越时空的生死恋情;从过去偏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转换为凸显作品的民间性、抒情性和浪漫性,使观众的审美得到最大的满足。他介绍说,在保留原有的精彩折子基础上,文本重点改写“三载同窗”和“山伯临终”、“英台哭灵”;保留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流派唱腔和富有特色的伴唱。对音乐则进行再创作,以新的配器凸显情感、渲染气氛、丰富唱腔和表现力,做到既不失原有音乐的基本风格,又揉入现代时尚元素;舞美艺术重新设计具有写意风格的布景,服装设计和造型以象征和寓意的手法,体现民俗性与浪漫性。导演杨小青按情感结构而非情节结构处理表演,将“回十八”作为前半场情感的高点,“送兄”作为后半场情感的高点。从前世约定今生缘的思路确定该剧的样式感。
在全国培养越剧观众
为了培养全国观众,上海越剧院从2003年以来推出了“新世纪上海越剧全国行”,相继开展了“南方行”、“西部行”和“东北行”,足迹遍及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弘扬民族戏曲、构建和谐文化一个颇有影响的品牌项目,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有些地区已经50多年没有越剧去演出,所以很受欢迎。其中“西部行”还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之榜首。去年推出的越剧百年巡演再度获得中国十大演出盛事。这在全国越剧团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尤伯鑫表示,“广东行”是他们今年全国行的主打项目,其中的中山和珠海他们都是第一次去演出,为的就是更好地培育越剧的新观众。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