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经典《荆钗记》诞生记

  编者按:近日我院正在急锣密鼓地复排赣剧《荆钗记》,小编在整理资料时读到这段文字,此为已故剧作家黄文锡先生2013年为建院60周年写的回顾文章,文中详细记述了这部经典诞生的过程。现摘录出来,分享给关心赣剧的朋友们。

20230717093958

  文华奖由中央文化部设立,是全国戏剧创作、演出的最高奖项。总奖为“文华新剧目奖”,其中少数为质量更高一筹的“文华新剧目大奖”。另设编、导、音、美、演单项奖。1991年首届颁奖,我团即与之有缘。这有个铺垫过程:1989年,剧团被选拔以一台折戏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华东.南京)演出,其中除陈俐的《书馆夜读》和李维德的《拒诏扑火》外,涂玲慧大轴主演《雕窗投江》,由黄文锡改编、刘安琪执导、程烈清谱曲。它取材于青阳腔传统戏、四大南戏之冠的《荆钗记》,以老艺人査士玉的脚本为参照系。经反复排练,效果上乘。所有同仁遂抱定“唱响石头城,从南京唱到北京”的信念,而演出实践证明反响果然强烈。各报刊评论多多,其中王渊的《悲歌一曲催人泪》所论尤为肯切传神,文称:原传奇《投江》“极为简略,曲词且多学究气,曲意亦缺乏层次,”,赣剧改本“以民间叙事诗的情趣为基调,在整个结构中作了诗化处理,成为一出感人至深的独角戏。”涂玲慧塑造的钱玉莲“通过大段酣畅淋漓的演唱,轻捷如风的圆场和翻飞如云的水袖表演,声情并茂,使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物化,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将“路闻犬吠、露水沾衣、望月感叹、照影彷徨等情节步步展示出来,层层推进,积情累势,最后投江自尽,收到了催人泪下的悲剧效果。”涂玲慧此行已身怀六甲,仍在雕窗中坚持走高椅抢背的绝技。消息不胫而走,各方感佩不已。最后一场演出,戏方结束,观众纷涌台前,鼓掌欢呼不绝。百余名媒体记者,有的捧着自购的鲜花献给演员,坦言:“记者往往被人请来做宣传,可今天我们都是被你们演来的!”如是,“从南京唱到北京”的梦想,迅即在次年化为现实。

  将《雕窗投江》敷衍成整本《荆钗记》,是广大同仁的夙愿,黄文锡不负众望,大量搜集研读了《王状元荆钗记》等诸多古本典籍,酝酿既成,日夜奋笔,博采众议,数易其稿,经程烈清谱曲,刘安琪、孙蓓君执导告捷,经申报获准参加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又一次轰动了北京剧坛。诸种报刊评论颇热,《人民日报》原定每部参节剧目只发一篇两千字剧评,文艺部几位负责人看戏后决定:先发记者易凯的特写《荆钗一曲动魂魄》;再发郭汉城的评论《赋予古典名剧新的艺术生命》,字数不限。这待遇是独一无二的。郭文指出:“古典名剧的内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是“现代戏曲工作者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此剧的成功“就在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今人的眼光和审美取向观照古典名著,以真实的历史描写引起现实的审美共鸣,找到现实与历史的契合点”,使之“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它引起今人的感情共鸣和产生的艺术魅力不是仅靠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首先是内容上作了高层次的深层开掘。”在中国剧协座谈会上,赵寻、刘厚生、霍大寿、齐致翔等盛赞“整个戏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是第一流的剧团,第一流的演出!”1991年,此剧荣膺“文华新剧目大奖”,编剧获文华剧作奖,涂玲慧获文华表演奖。

  紧接1992年2月,此剧复经文化部选拔,参加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唱红了春城。其时,因对高原反应防备不足,演出中,涂玲慧在走雕窗的高椅抢背时不幸摔裂肩胛骨,下场时后台十分紧张,团部欲宣布暂停演出,她不允,遂速请医紧急救治,涂玲慧强忍剧痛,坚持演至剧终,而观众竟毫无察觉,这也是应当标注史册的一笔。《荆钗记》剧影响,可谓深远,曾令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王安祈主动设法与编剧联系,将《雕窗投江》整折曲词作为她的学术著作《当代戏曲》的附录之一印于书后,而大陆以马少波等为顾问的权威编委会,则将剧本收入精印九巨册的《中国当代百种曲》第三卷,向国内外广泛发行。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