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楚剧团|传木兰精神 扬忠孝文化

木兰传说

  木兰传说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传说,讲述了出生于湖北古石阳(今黄陂)双龙镇的花木兰代父从军戍边故事。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03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传说寄寓着亿万民众对木兰其人的崇拜之情,是对木兰热爱国家、壮志报国精神的最好肯定和褒扬。挖掘、保护木兰传说,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04年,黄陂区楚剧团为贯彻区委、区政府实施打响“盘龙”、“木兰”和“二程”三大文化品牌的地方文化发展战略,集中政府与民间力量,邀请省市专家参与研讨,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决定由“花木兰”题材入手,展现“爱国爱乡,尊敬师长;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木兰精神。      

     黄陂是花木兰的故乡,其传说故事俯拾皆是,妇孺皆知。区委、区政府认可楚剧团的思路,表示提倡木兰精神与开发木兰品牌,对启动黄陂新一轮的政治、文化、经济的综合发展规划,对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具战略意义。选择在巾帼英雄故里演绎英雄故事,符合黄陂实际情况,其民俗特征也贴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意愿,对彰显地方文化内涵,将文化品牌从地方传播至全省、全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级部门的肯定给剧团极大动力。然而,将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地方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优势资源,使之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台上脱颖而出,谈何容易。且“花木兰”的题材,几乎所有剧种,包括影视,都在剧目创作上耕耘过,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要想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必须另辟蹊径。

     为此,专家组及主创团队立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考察了花木兰的家乡双龙镇及“木兰文化圈”的相关地方与生态旅游区。召开创作“花木兰”题材论证会,经过激烈的讨论,认为花木兰的成长是个历史空白,遂确定“少年”定位。此则避免了与其它剧种作品的创作雷同,使得少年英雄和戎马英雄的故事前呼后应,一脉相承、相得益彰,而且颇具新意。 

   至此,以“少年”题材为主线的原创楚剧《少年花木兰》正式命名成型。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06

  编导组及专家组以表现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为主题,推动和促进花木兰“替父从军”为主干的写作原则,数易其稿,拟定了出世(序)、练武、采药、受责、浣纱、乔扮、从军(尾声)的初步剧情提纲。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08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10


     原创楚剧《少年花木兰》讲述了出生于湖北古石阳(今黄陂)双龙镇的花木兰,自幼在父母、乃师的教导下习文练武,最后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忠孝故事。从童年至少年,良好的教育使得花木兰对家乡的青山秀水、一草一木格外珍爱,养成了乐善好施、忠孝勇节的禀性。生活中与普通女孩一样,喜爱与小伙伴们共同学习、玩耍,唱着童谣,玩着“跳八关”等游戏。当乡亲遭遇紧急事件时,她充分发挥不惧困难、乐于助人精神,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边关战鼓擂响,在父伤残、弟年幼的情况下,为保家卫国,她毅然决然地跨上战马替父从军......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13

      这种充满神奇色彩的少年英雄故事,以楚剧的形式,拉近了英雄和民众的距离,成为和谐社会中现实的精神偶像,是孝道、爱国、有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16

“爱国爱乡,尊师敬长;

敢为人先,自强不息”

十六个字,既是木兰精神,也契合武汉的城市精神,宣扬这种精神,是整个社会,尤其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黄陂区楚剧团演出的原创楚剧《少年花木兰》,它不仅仅丰富与完善了一个英雄的故事,填补了创作上的空白,同时,确认了黄陂将“木兰文化”品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从运作技术层面上看,可谓是“四两拨千斤”。从艺术上看,《少》剧的唱腔安排涉及高腔、小调、板腔等,其十枝梅、西江月、迓腔、高腔北调和伴唱的运用及板式的变化,都很恰当,有很强的表现力。

     另外,《少》剧在身段及舞蹈设计中有很大的突破,如“习武”一场舞剑的应用等等。更为精妙的是,将民间游戏“跳八关”与戏曲程式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注重严谨、统一、完整,又简洁、流畅、大方、耐看的特殊风格。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18

  “采药”一场,大量使用程式武打技巧,演员配合默契,为剧种之少见。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20

     木兰溪边“浣纱”一场,舞美设计以黄陂自然风景区为原型,水墨丹青形式,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展现木兰娇美的女儿情怀。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22

  收尾的“从军”,马舞场面气势恢宏,迸发出万丈豪情。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24

      《少》剧唱、做、念、打的结合,层次、节奏的准确掌握,优美之处不胜枚举。从价值角度上看,它不仅适合于当代的审美需求,并且在技艺的层面上设置了经久耐嚼的元素,对探索剧种的发展与剧目的开发,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26

     黄陂是楚剧的重要发源地,作为黄陂区唯一的专业院团,承担着保护文化原生态的重责,更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繁荣楚剧艺术的重任。

     从剧团的演员阵容上讲,2002年,剧团与市艺校联合开办了楚剧定向班,有36名学员在校学习。三年的学习,使这些学员初步掌握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的表演技能,如严格要求,措施得当,这些学员是能担当起演出任务的。

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28传木兰精神-扬忠孝文化_31

      2005年5月,楚剧团根据上级文化部门的意见,在《少年花木兰》的排演中,主要角色大胆采用平均年龄15岁的学员来担任,从剧目成品教学转向人物塑造教学,行科学尝试采取三条措施:一是通过剧目的排练来教学,要求导演既导戏又教戏,并在排练场中配备多名艺术指导老师;二是主要角色花木兰(大小)两人饰演,“小花木兰”安排3名学生、“大花木兰”4名学生共同学习。主要配角也由学员饰演,成人角色的A角由老师担纲,每名老师均带2——5名学生,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最终达到一台娃娃满堂辉的效果;三是增开理论知识课,内容有如何读剧本、如何撰写人物小传、如何认识戏曲的特点、音乐创作、舞台审美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不仅促进了学员学习积极性,技艺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更借助排演契机,实施了一个地方戏的人才培养战略,效果是理想的。

     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对《少年花木兰》全剧播出,此后进行了20余次的滚动播出;2006年9月,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发文,通报表彰《少年花木兰》剧组;2007年,《少年花木兰》参加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赛区选拔赛和第八届楚天文华奖评选,刘小雪(花木兰扮演者)获表演二等奖、叶梦(黄胖扮演者)获表演三等奖,全剧舞美获得三等奖;2009年10月,《少年花木兰》参加第四届湖北省楚剧艺术节,刘小雪(花木兰少年时期扮演者)获表演一等奖,叶梦(黄胖扮演者)、李冬云(赵桂贞扮演者)获表演二等奖,郑莎(花木兰童年时期扮演者)、张四清(黄张氏扮演者)、曹雄(司鼓)获三等奖,《少》剧编剧、导演、舞美均获二等奖。

     《少年花木兰》的成功彰显了“木兰文化”品牌,扩大了地区影响。对于黄陂,激活了木兰文化圈的资源与再生资源;对于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点亮了中心城市的后花园,对旅游资源利用及其衍生经济的开发,都极为有利。这是当今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有益探索,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木兰精神,利用楚剧艺术,歌颂以“木兰”为代表的“忠孝勇节、勇武仁爱”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前人的精神,激励今天的奋斗,开启明天的光明道路。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