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革”前宜川蒲剧团的回忆

  蒲剧发源于古代山西蒲州,和秦腔一样,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剧种。明代以来,宜川一直有蒲剧演出。黄河西岸不少县均有蒲剧剧团,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被秦腔替代,唯独宜川县蒲剧团一直保留下来,且在全县形成蒲剧文化现象和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宜川蒲剧团和一批蒲剧文化人为此奠定了基础,给宜川几代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宜川解放初,一批山西蒲剧演员组成民间剧团,活跃于宜川、韩城一带。1953年在这个民间剧团的基础上,县上成立“宜川县人民蒲剧团”,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成立之初,带头人是李汉三,时隔不久县政府委派赵雷兴(云岩镇南苏村人)任团长。在“恢复文化、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宜川蒲剧团像一株刚出土的树苗,迅速茁壮地成长。时间不长,一个演员阵容强大、演艺出众的剧团,用蒲剧的旋律激荡着宜川的角角落落。先后涌现的名演员有:魏文彦(打板)、岳富泽(板胡)、严景华(净)、吴引忠(净)、李四德(生)、梁家让(老生)、张云明(武  生)、刘松义(须生)、杨志贵(正旦)、周宏恩、温金龙(须生)、刘金锁(丑)、朱文龙(武旦)、牛伯有(武生)、翁保成(生)、段金贵(净)等,后来薛泾成(丑)、温俊祥(须生)成为新秀,人们称“小三花脸”、“小胡子生”。1955年前的演员全为男性,此后有了一批优秀的女演员,如李易君(又名“引菊”,正旦)、王国花(小旦)、阮秀芝(正旦)、王引花(花旦)、贺玉兰(小旦)、刘玉英(小旦)、薛彩群(武旦)等。1958年后又招收了一批新演员,如张明雄(净)、崔志兴(净)、马八锁(净)、冯兰英(旦、小生)、刘永虎、小牛(打板)等,逐渐成为骨干演员。最兴盛时期,宜川剧团有100多名演职员工。老艺人刘天喜能记诵100多本传统蒲剧目,在他的口授下,宜川剧团于1957年前就排练了50多本传统蒲剧,100多回折子戏,连续演10天10夜,不演重本戏。一个仅有几千人口的山区小县城中,有这样一个出众的剧团,自然成为全县人民议论的重要话题,如“剧团前几天来了那位新演员”,“排了什么新戏”,“到那里演出受到了欢迎”等。男女演员大多身怀绝技,身材端正,长相不凡,特征突出,他们从街上走过,引来许多路人注目相看。特别在那比较保守的年代,衣着时髦、容貌漂亮的女演员,容易引人注意。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宜川蒲剧团平实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全县人民的好评,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战乱,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工作劳动之余看看剧团演出,在宜川城成了一种时尚。各乡镇所在地、庙会演出,每年都在二次以上。我在云岩小学念书时,记得前半年春播结束后云岩镇要演五六天戏,后半年10月份召开物资交流大会,又要演10天左右。到各地巡回演出,多数演员是步行,个别人骑自行车。白天走上几十里路,晚上还要按时演出。演员们经常睡草铺,庙会演出时,就睡在大殿中。各处演出,剧团自己办灶,决不给地方添麻烦。群众点什么戏,他们就演什么,群众点名的演员必须上场。无论台下人多人少,无论在城里或是乡下,都认真表演,绝不因观众少或到乡下就马虎敷衍。在宜川县广大农村,每当寂静的山塬有高亢悠扬的蒲剧调飘过,每当剧团的“生旦净末丑”亮相时,“吹拉弹唱打”便将这个地方拨弄得喜气洋洋,生机盎然。旷野的舞台下,是一片密密麻麻的人头,给农民群众送来节日般的喜庆和热闹。乡村每逢重大节庆,都以请来宜川蒲剧团为荣。1959年云岩公社举办云英渠开工大典时,因宜川剧团外出而请了渭南秦腔剧团,秦腔名角鱼巧云还演了《白蛇传》。但云岩群众因没听上蒲剧调,过不了“戏瘾”,还闹了一场事。


  过去的宜川蒲剧团,把观众当“上帝”看待,只要观众满意,就是他们的喜悦。到农村演出,要在当地聘请几个懂戏文的人,组成“监场小组”,接受监督。只要监场人指出了问题,就一定改正,对出现严重的缺句、缺场、动作失误,还主动退还戏款;在县城聘有“评戏”人员,经常征求意见。每年元宵节在北操场公演3天;到各处演出三天以上,就要送一场戏,以谢观众。有一次县剧团在南九天庙演完戏后往云岩出发,路过永宁村时,有几位老年人想听演员唱几段,十几位男女演员高兴地答应了,到学校院里给他们清唱了一个多小时的《梁秋燕》。学校院内站满了人,一时欢声笑语,天上人间。永宁人感激不尽,硬留他们吃了一顿午饭,依依不舍地把演员送出村口。


  “文化大革命”前的宜川蒲剧团受到群众欢迎,在于有一批演唱水平超群的好演员,全团有精湛的艺术水平,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现代剧目。宜川蒲剧团,不单在县内走红,在渭南、延安、榆林、晋南等地也是名声大震。1959年延安地区调演中,宜川蒲剧团名列第一;陕西省县级剧团调演中,宜川蒲剧团表演的《柳沙河》剧目被评为第一名。宜川蒲剧团为群众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长时期流传于民间,为宜川人民争了光,为宜川文化建设添了彩。50多年来,多名演员的名字还在宜川得到人们传颂。李四德是宜川蒲剧团中的领军人物、优秀演员,他工小生、武生,还饰须生、武旦等,他既演“文戏”,又演功夫戏;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他在《白玉楼挂画》、《黄鹤楼》、《反西凉》、《貂婵》、《长板坡》、《凤台关》、《柳沙河》、《烟火棍》等剧目中饰张彦、周瑜、马超、吕布、赵云、吕蒙正、李文忠、杨排风等人物,给宜川人民留下了深刻记忆。特别是在《徐策跑城》中饰徐策、《周仁回府》中饰周仁,于秦晋两省一举成名,至今一些蒲剧团演《徐策跑城》还沿用李四德的套路。“二花脸”吴引忠,唱腔圆润、高昂、浑厚、悠远,动作大方利索、阳刚有力,他饰演的张飞、包公、马武、常遇春、薛刚、单童等艺术形象非常成功,使人们对这些英雄和忠臣人物无法忘怀;他在《赵氏孤儿》中饰屠岸介,使人们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温金龙是个能扎“靠子”的须生演员,功底扎实,戏路齐全,动作优美,唱腔独特。凡他饰的角色,抬手动脚、吹胡子瞪眼都是戏,让人百看不厌。刘松义,绰号“蝎子”,多演文戏,工须生。他演的《空城计》、《游龟山》、《舍饭》、《回龙阁》、《青山英烈》等剧目,把诸葛亮、田云山、朱春登、王允、刘宗等人物演活了,似乎舞台上的刘松义就是某个历史人物。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须生唱功,高亢、宏亮、悠扬,吐字顺畅,咬字极真。李易君、阮秀芝工正旦,大多饰些正面人物,她们最大的特点,是作戏细腻、形象端庄,唱腔宏亮、字正腔圆。那时演戏没有麦克风设备,但她们无论是道白,还是唱词,观众都听得一清二楚。李易君演《骂殿》、《三上轿》、《铡美案》、《三娘教子》等戏十分出名,老年人、妇女非常爱看、爱听。看了《铡美案》让人们恨陈世美、同情秦香莲,对“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的道德观念愈加信奉。三娘王春娥唱词中“儿尿湿左边换右边,尿湿右边娘睡中间。儿半夜要把星星观,娘抱儿到窗前;为娘冻得呼啦啦颤,儿高兴得两个小手拍得欢”妇孺皆知。王引花工小旦、花旦,在《火焰驹》、《西厢记》、《拾玉镯》等戏中饰梅香、红娘、孙玉娇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活泼可爱、机智大胆、气质鲜明的青年女子形象。张云明、牛伯友的功夫戏,温俊祥的《淮头关》、《秦琼观阵》,薛泾成的《审诰命》、《十五贯》、《起解》等剧目,至今宜川人民还在回味、议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他们还分别排演了《梁秋燕》、《小二黑结婚》、《芦荡火种》等现代蒲剧,红极一时。宜川蒲剧团中这些优秀演员,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能够深刻领会剧情,准确把握角色,演出时“音容笑貌传真情,眉梢眼角皆出戏”。观看他(她)们演出,既是艺术享受,又可寓教于乐。


  那时的宜川蒲剧团,从不放过学习真本事、提升艺术水平、锻炼发展剧团的机会。他们参加剧团不是为了讨一碗“公家饭”吃,而是为了演艺事业的成功。首先是严格练习基本功。一年四季,演员们早5点起床,练功、练声,到上午9时结束。学徒在3年内基本功达不到要求,便令其退团。经常和一些名剧团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实行严格的师徒制度和按劳分配制度,名角多得,多劳多得,不搞平均主义。团里还组织演员千方百计学习蒲剧传统特技艺术,有多种特技表演动作。表演特技,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

  一般常见的功夫,多数演员已练到非常出众的程度,他们便在“绝活”上创一流水平。他们的特技表演主要有:1、对角翻打。李四德导演并主演的《青山英烈》剧快结尾时,青山英雄攻打恶霸程万里,采用对角翻打特技,气势恢弘,场面壮观;2、帽翅功。刘松义在《生死牌》中饰海瑞,思考问题时,一会单翅上下摆动,一会双翅同时摆动,把剧情推向高潮。“帽翅功”也是李四德的“绝活”,他饰周仁、徐策等时,都精彩地表演过“帽翅功”;3、翎子功。李四德饰周瑜,高兴时单翎舞动或双翎舞动,生气时使翎子端竖起来,让观念更能了解周瑜的内心变化;4、甩发扬梢功。李四德扮周仁,当周仁在他妻子坟前痛哭时,用“甩发扬梢”表现悲愤欲绝、无可奈何的情绪,给观众以震撼;5、意牵须动,又称“胡子功”。温金龙饰杨继业、李四德饰徐策、刘松义饰刘宗,当舞台人物情绪大起大落时,他们都用吹须、甩须、用两袖从下到上打须,胡须成为特殊功法的载体;6、舞纸幡。张云明演《五雷阵》时,为了表现孙贝的悲愤之情,把两丈多长,像水桶一样粗的纸幡的一头套在头上舞动起来。纸幡一会倒竖起来,一会轮圆舞动,一会象蛇一样在地上蠕动,但人站的姿势不动,只用头去舞纸幡。据说,这要有真功夫的演员才能做到;7、奇巧椅功,也叫“椅子功”。《挂画》中精彩的一幕,是在椅子上腾、挪、挤、闪,似舞,似杂技,令人叫绝;8、扇帕齐飞,亦叫“扇子功”、“手帕功”。主要表现小丫环、年轻女子性格而运用的表演手法,转手扇、滚手扇,旋转手帕、飞走帕,把帕抛在空中,用扇角支撑继续旋转。繁杂的扇帕功夫,绚丽多姿的表演,用形感衬托情感,是宜川蒲剧团中王引花、贺玉兰等女演员的特长;9、水袖流云。宜川剧团中男女演员大多会用水袖,李四德、李易君、温俊祥等人,更擅长用水袖表演角色的内心冲突。基本姿势有甩、转、脱、充、抽、翻等;表演云手、车轮袖较难,还有转盘袖、双转盘袖等。盘旋变化的水袖、翻飞盘旋的水袖,多姿多态,异彩纷呈。


  由于宜川蒲剧团引领,1966年前宜川县城乡形成蒲剧文化现象。剧团演出归来,县城的人互相见面第一句话是“剧团回来了,晚上看戏吧?”乡下人进城,以能到“火神庙”看戏为快。剧团到乡下某个地方演戏,周围的群众提前10多天都在做着看戏的准备,男人们突击干完手头活,妇女们给全家准备衣服,家长还要准备一点钱,好让儿女们花用。戏前人们议论着哪个“把式”要来,戏后又评论谁演得好、哪出戏好等。那时演戏当地政府不管,由各村负责人、镇上工商联选几个人负责筹备,搞好搭建戏台、驮戏箱、安排演员住宿、收戏款等事宜。庙会是由一社(宜川人读sha)的负责人安排。如果政府的某个领导干部挡了演戏,人们要骂他一两个月。各乡镇、村搞文艺节目,多是蒲剧腔调,有些村子的“家戏班”也是蒲剧,最有名气的“家戏班”,是郭下村蒲剧团。机关单位搞晚会,肯定有人要唱几段蒲剧;农村人干活中,吼上几段蒲剧词是常有的事。人们排解纠纷、讲述意见时,往往引用几句蒲剧台词去佐证……总之,蒲剧成了宜川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我从8岁(1955年)上学起,常爱观看宜川蒲剧团演出,并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每当剧团离开云岩镇时,我都感到若有所失,急切地盼望着下次的演出。1966年以后,再没有看宜川老剧团的演出,后来也看过另外几个蒲剧团演出,感到他们与宜川老剧团的水平相差太远,便郁郁离去。1966年12月,正是“文化大革命”高潮中,我有幸认识了吴引忠、李四德、段金贵(又名四片)、温俊祥等人,学校已停课,我常到剧团和他们闲聊,他们也到宜中来。那个时候,剧团已停演半年多,过去排的历史剧大多受到批判,他们只是排了些应时的歌舞,准备应付一些场面。剧团对我来说,过去是“高台教化”,我看演员都是“仰视”而已,现在面对面交流,才发现他们是一批极普通的人,有不少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竟然识字不多或连话都不多说。当时,剧团人人都在写受“封资修”毒害的控诉书,不会写的找人写,有空便偷着练练功。在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面前,他们有些惊惶失措,乱了方寸。面对他们的境遇,我总有种挥之不去的同情感。有一天吴引忠找我,说他要回山西老家去。他是一个很忠厚老实的人,说他实在看不惯这乱哄哄的局面。从此以后,再没有见过他。李四德在1965年前已当了副团长,我于1966年12月认识他,他曾找我给他写了几次“检查”材料,交往较多。1967年冬,他在个别群众组织武斗队头目胁迫下参加武斗时被打死了。噩耗传来,我一晚上都没睡着觉。宜川县一颗灿烂的艺术之星陨落了!他只有34岁,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实在是莫大的悲哀和宜川文化史上的悲剧。1969年前半年,宜川文化史上上演了又一场更大的悲剧。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宜川县革委会解散了原来的宜川蒲剧团,成立了新的“文艺宣传队”,除留一少部分较年轻的演员演样板戏、歌舞外,大部分有名气的演员安置到道班、林场、服务行业。后来这些演员多人回到山西老家重操旧业,成了几个地方蒲剧团的骨干,在晋南一带走红多年,温俊祥还当了河津蒲剧团团长。1976年后,宜川人民强烈要求恢复蒲剧团,朱文龙、温金龙又回到宜川,和张明雄、薛泾成等人一起呕心沥血、历经艰难,为宜川新的蒲剧团培养了一批新秀,使蒲剧文化传统得以维持到今天。原来那批老演员,已有70岁以上,不少人进入耄耋之年,其中还有离开人世的,健在者的近况不得而知。但他们对那时宜川剧团的出色业绩一定记忆犹新,宜川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李四德离开人世近40年了,他的艺术形象、唱腔遗韵还在宜川大多数人中流传。这既是文化艺术的力量,又是演员个人的魅力。至今,有些老艺人还在为蒲剧文化奔忙。老艺人段金贵退休后,一直没有离开宜川城,他办了个蒲剧“自乐班”,仍然圆着发扬光大蒲剧传统的梦。宜川人民对蒲剧感情深厚,长久不衰,一直在蒲剧的普及与提高上下功夫。当然现在地方剧团也面临诸多问题,处境困难,举步维艰。在现代影视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只有在改革中才能解决,靠吃“皇粮”维持不下去。要改革机制,走民营公助之路;要符合群众的要求,群众的要求就是剧团的生命;要有灵活的聚集“人气”机制,在分配制度上想办法。关键是剧团要有一个好带头人。但无论如何,宜川蒲剧演艺事业要发展,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蒲剧团去引领。(此文写于2006年7月22日 作者:薛天云)原文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