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室内乐版昆曲《牡丹亭》唱响维也纳

   “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只一袭饰有昆曲戏服元素的旗袍洋装,一把折扇,昆曲“传”字辈第三代传人周好璐,8月4日下午,在俄罗斯著名钢琴家Timur Sergeyenia,英国大提琴家Mark Graveson,和法国小提琴家Igor Pollet的伴奏下,于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国立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海顿厅,上演了新版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为人声、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这是中国青年作曲家林莫樵应比利时作曲家、贝多芬第五代嫡系弟子彼得利兹的邀请,携其新作——新版昆曲《牡丹亭》参加“维也纳国际音乐大赛”的特邀展演。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处李克辛参赞、维也纳京剧社社长宋健等旅奥华人华侨音乐和戏剧爱好者观看了演出。

  全球首例“中西合璧”演昆曲

  《牡丹亭》作为昆曲经典代表作之一,其实并不是第一次登陆维也纳,但青年作曲家林莫樵此次大胆创新,以西洋室内乐编制重新创作改编的方式,重新诠释和展现了这部在中国传承了数百年的经典国粹。她在编配中完全取代了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和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原有定势,只保留了唱念语音,依照原汁原味的戏剧行文,将色彩和声以及西洋室内乐惯有的重奏形式搬上舞台,这种“中西合璧”的优势体现在保留原剧的律动和节奏之外,可以使观众更加将眼光聚焦在演唱者身上,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演唱的难度,体现了表演艺术家的深厚功底。所以在创作、改编的过程中,她认真考虑拿捏尺度,做到了既保留原作品的特点、选段的风貌,又搭配以大胆的和声节奏,力求在融合中引起东西方共鸣,在西洋乐编制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对话方面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这种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剧目以现代派手法改编成西洋室内乐,并进行全新策划演绎的创作方式,在国际上目前也尚属首例。

  

 

  青年作曲家林莫樵(左)与比利时作曲家、贝多芬第五代嫡系弟子彼得利兹在演出开始前介绍演出的内涵和意义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百戏之祖”。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这一次,为了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新版《牡丹亭》的全新魅力,林莫樵还专门邀请到了出身于百年昆曲世家,“传字辈”第三代唯一传人,有着“锦心绣口、昆坛才女”之称的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特聘教授周好璐。就像周好璐说的“昆曲就是我的胎教”,她家学渊源极深、底蕴丰厚,个人演唱兼融南北之长,表演大气细腻、台风稳健。否则,在缺少了曲笛、三弦的舞台上,演员的演唱很容易被带走。周好璐的表演极富书卷气,一招一式,精巧如画,能熟练地将戏曲的程式性身段、细腻的表演与当代人的审美情思完美结合,曾被戏曲泰斗郭汉成先生评价为“戏曲界集演、著、研究于一身的青年才俊”。其主演的学术版《怜香伴》赴欧洲巡演时曾被当地各大媒体一致赞誉“委婉动人”,此次周好璐的倾情加入更让这部新版《牡丹亭》表现出了让人耳目一新、唯美诗化的全新意境。

  多元文化宜对话、不宜混合

  不同的文化、多元的文化,能混合、融合吗?对此,比利时作曲家彼得利兹先生和俄罗斯钢琴家Timur Sergeyenia的意见是,文化不能混杂在一起,就像不同的颜色,都混在了一起,就是白色,其实就是没有颜色。混合而失去了自我,并不是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目的。多元文化需要一种共存,彼此吸取对方所长的状态,但不是混合、或谁压倒谁,而是实现交流和沟通,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每一种文化都不能失去它原有的身份。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Timur Sergeyenia(左一),英国大提琴家Mark Graveson(右三)和法国小提琴家Igor Pollet(右一)与昆曲“传”字辈第三代传人周好璐(左二)同台演出

  

 

  然而,让素来接受正统西洋室内乐训练的音乐家们,理解中国古典戏曲和其背后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化,却并非易事。“我天天给大提琴唱旋律,周老师天天给钢琴唱过门……”,“为了让英法俄的音乐家们更好地领悟中国五声调式,我们天天给他们唱二人转、民歌、讲《红楼梦》,语言不通,连比划带猜,就差示范中国古代年轻男女如何传情达意了……”谈起排练时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碰撞,林莫樵也不禁莞尔。

  “我们古典音乐艺术家和专业学生,往往通过很多遍的练习,来认识、呈现一个作品,但这一次,我感觉很不一样,是直接在一个作品中和音乐有了很亲近的联系,这个作品直接在我的面前打开了,通过排练的这几天作曲家、昆曲艺术家的解释,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难得的美妙”,法国小提琴家Igor Pollet在演出后的交流环节中也有感而发。

  “在欧洲女士和男士的动作接近,看了这次演出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觉得特别惊艳!不可思议!我也要学昆曲,让自己更女性化!”本次演出制作人张佳慧的一席话,得到了在场女性观众们的一致认同。懂行的观众对《集贤宾》一章的作曲特别向林莫樵提问,林莫樵同大家分享了她以泪洗面整整一周作出《集贤宾》一曲的感受,“杜丽娘将死之前对梦幻的呼唤,希望爱人将她复活,每一句都在想象梦境中的对话场面,我觉得我的作品是民族化的、象征主义的《牡丹亭》。”林莫樵表示,她想将新作献给叔叔——声乐艺术家贾琦先生,祝他早日恢复健康,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作品。“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它可以让人生而死,死而生,这个作品献给天下有情人”,林莫樵的感触引来全场掌声。

  据悉,新版《牡丹亭》是中国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项目之一,由中国新派艺术制作人蔡东铧先生导演制作,曾以不同的形式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上海森海塞尔音乐厅、台湾国家音乐厅等多地成功演出,被新华网、凤凰网等国内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这次它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维也纳观众面前,以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奏家同台献艺的独特形式,来阐述中国传统剧目的新风格,为中西音乐交流和文化对话打造出了一场充满东方韵律的精神文化盛宴。

  

 

  

 

  演出结束后艺术家们向观众致谢

  

 

  

 

  周好璐示意观众也将掌声献给作曲家林莫樵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