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孙谕是本市一所公立医院的血液科医生。30多岁,一眼便知是苏州女子。跟很多票友的热情相比,一直以来她更像是默默守候评弹的一位知音。喜欢到骨子里,却并不常亲自上场演出。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现在看来不无道理,很多你成年以后自觉亲近的某种艺术形式,都在你小时候有某种植入。孙谕对于评弹的兴趣,就是从娃娃的时候,父亲对评弹的喜爱开始的。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有有线广播,父亲很喜欢听评弹,每天晚餐时间,背景音乐常常就是蒋月泉的长篇弹词《白蛇》。听着听着我也就喜欢上了。可能还是最初的影响,我一直是偏爱小书,不太听评话。”
后来一直也就自己常听听,直到孙谕1998年“找到组织”——加入评弹鉴赏协会,机缘是那一年老会长组织的一个评弹讲习班,请了当时知名的评弹演员和创作者,来跟爱好者们分享评弹艺术,为期十天。自那以后,孙谕的评弹欣赏逐渐变得专业起来,称得上大家口中的那种评弹“票友”了。
渐渐地,社团里年轻的票友集结起来,他们用QQ群、微信群联络沟通,三四十个人散居江浙沪各地,最远还有北京来的。线上活动不断,经常大家共赏某曲,再品评一番。线下活动两三个月也有一次,带上某位名家的曲子,圈内有人玩评弹收藏,从来不乏各种珍贵的影像资料,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欣赏。会弹的会唱的,即兴来上一段,尽兴而归。当然,孙谕所在的评弹鉴赏协会每周都会有活动,但是像她这个年龄,大多工作繁忙,并不是常常抽得出时间参加。
孙谕自己有时候也唱上一段,不拘流派,挑喜欢的唱。她喜欢丽调的《新木兰辞》《黛玉葬花》,俞调的《莺莺操琴》等等,曲调婉转。但是这种场合并不多,以至于记者想要一张她演出的照片,答案竟然是没有。
一路喜欢评弹,孙谕却并不是大学以及单位的文娱积极分子,她笑称自己在单位的活动中从未出手过。其实那会儿孙谕所在的医院跟苏州评弹学校是邻居,医院成立了评弹兴趣小组,时常请隔壁评校的专业人士过来辅导。这些活动,孙谕当然很积极。
年轻人喜欢评弹,自有年轻人的手段。“工作原因,我现在肯定没时间听那些长篇弹词,只能听听开篇。我的手机里存了好多评弹曲子,也经常去网上逛逛,像土豆网、中国评弹网、百度视频里,都有很多视频合集,看起来很过瘾。”事实上,孙谕喜欢很多传统的东西,“越剧、昆曲我都喜欢。我关注了苏州昆剧院的官方微信,每周都有节目单公布,我经常会去看。还关注了上海评弹团的官微,遇到喜欢的节目也果断去。”除了这些,旅游是孙谕的另一个爱好。她最终发给记者刊登报纸的,就是人在旅途的一张照片。
这么一个热爱评弹的妈妈,有没有遗传一点给孩子?孙谕说,“现在我儿子并不排斥评弹,因为我在家里经常会播放。暑假里评弹博物馆有个夏令营,我想让他去感受一下,他并没表示反对。”
“评弹是我一辈子的兴趣。”在采访尾声,孙谕如此总结。“它是我生命里很重要的一个存在。走出去之所以是一个苏州人,我认为评弹是很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所以,评弹成了孙谕交朋友的好渠道,她经常带同事去听,带外地朋友去听,“经过我的讲解,他们可能对评弹多了了解,这是令我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孙谕理想中幸福生活的某个画面:午后有两三小时空闲,听听曲子、喝喝茶,放空心灵。“医生工作压力很大,但是不管多忙多烦躁,只要听听曲子、品品茶,心就很神奇地安静了。”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