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使豫剧跨进全国优秀大剧种

   樊粹庭堪称是豫剧产生200多年来第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罕见的集编剧、导演、行业经营、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实业家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戏曲史家称他为是豫剧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家、现代豫剧之父。作为遂平人,樊粹庭是驻马店乃至河南的骄傲。值此樊粹庭诞辰110周年之际,遂平县作协主席王中明向记者详细讲述了樊粹庭是如何对豫剧改革进行深度介入,才使中华豫剧从古典走向现代,成为一座巍峨的丰碑。

  樊粹庭主要作品

  四大悲剧:

  《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

  四大喜剧:

  《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

  四大历史剧:

  《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

  四大神话剧:

  《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

  戏剧名人如是说

  常香玉说:“樊先生在豫剧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陈素真说:“樊先生功绩昭著,他是豫剧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崔兰田说:“樊粹庭先生是个进步剧作家、锐意改革的革新家,为我们的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兰春说:“他是豫剧导演的开拓者,是豫剧第一改革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

  樊粹庭(1905~1966) ,原名樊郁,河南省遂平县(现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关王庙乡潘庄人,豫剧作家、导演、活动家。

  樊粹庭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廪生。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在父亲监督下读书,遍览中外古典名著。1919年,年仅14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5年后转入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预科二年级。

  樊粹庭灵敏聪慧,酷爱戏曲。在开封求学期间,他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经常出入票房、戏院,拜京剧名角贺桂福、云路卿为师学戏。曾任学校国剧(京剧)队队长,并粉墨登场,在《失空斩》、《捉放曹》、《赵氏孤儿》、《玉堂春》等戏中,出演过诸葛亮、程婴、崇公道等主要角色,被学友们称之为“戏迷”、“戏痴”。因嗜戏成癖,影响功课,险遭学校开除。

  在河南大学就读10年,樊粹庭于1929年获文科硕士学位,是河南大学培养的第一位硕士。求学期间的戏剧活动使他对戏曲艺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他的人生铺就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29年大学毕业后,樊粹庭曾在河南省民众师范讲授戏剧课,后于1931年出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亲自去上海、天津等地购回电影器材及六十余部影片,率人奔赴全省各地推广普及社会教育工作。在此任职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便对河南全省各地的地方戏剧种和风土民情进行了考察和了解,同时也广泛接触了解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这一切也都成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工作的生活基础。

  现代豫剧的开山祖

  1934年,樊粹庭以河南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的身份,自筹资金,邀集豫剧演员陈素真、赵义庭、张子林等,在开封创立了“豫声剧院”,自任团长兼编剧、导演。他成立豫声剧社的目的,就是要让豫剧从高台走入剧场,从农村打向城市,从根本上提升豫剧的品位和质量。他吸取京剧、话剧的优点,对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化妆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

  1936年,为了发展和改革豫剧,樊粹庭不惜断绝父子关系,毅然辞去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之职,弃政从艺。 1937年抱着革新河南梆子的宏愿(豫剧又叫河南梆子),率陈素真北上,向北平(今北京)京剧前辈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返豫,他取醒狮怒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除营业演出外,积极开展抗日募捐、慰问、赈灾义演等活动。

  1938年开封沦陷,樊粹庭辗转于南阳、洛阳等地,指导地方戏班的演出。1940年赴西安,1942年,因局势动乱,狮吼剧团在西安屡遭挫折,生计日艰,演员星散。同年秋,他招收一批难童,进行艺术训练,在西安办起狮吼儿童剧团,为豫剧培养了一批人材。

  樊粹庭一生与戏结缘,专注于豫剧的研究与改革,大半时间是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度过的。他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于他平淡的生涯之中,也有诸多故事,诸多传奇,诸多遭遇。今天重读这本“书”,从他的戏中可见真情,坎坷人生中亦可见风骨,不禁让我们对这位豫剧大师肃然起敬。

  31岁开始创作剧本

  1936年底,樊粹庭辞去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之职后,专心戏剧创作。这位官都不做,痴心于戏曲的“戏痴”,以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豫剧,他看到了豫剧的长处:通俗易懂,易为群众接受。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豫剧落后的一面:剧目脚本粗糙、文词不通。

  为了使剧本适合演出,樊粹庭总是先拿出剧本提纲,然后请艺人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连一些唱词也让艺人们编。在综合了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后他才最后定稿进入排练,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了几年。正是因为他采用了这样一种创作方法,所以他的剧目既有新思想、新内容,又容易让艺人们演唱,而且还通俗易懂,极易为人们所接受。

  樊粹庭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一经演出即引起轰动。继而陆续创作的《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多部剧目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这批剧目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品格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所宣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更由于此时全国的抗战浪潮正在兴起,故而在这些剧目中爱国主义思想则是最为本质的东西。

  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樊粹庭先后创作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先生,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不知什么原因程先生没有演出这出戏,而是尚小云先生把它改编为《绿衣女侠》演出了。

  樊粹庭这一系列剧目,似乎是专门为陈素真量体定做的。其间所写的戏都由陈素真领衔演出,且演一出,红一出,使原本粗俗的豫剧走向了雅致,对整个开封梨园形成了巨大冲击。可以说从他们开始,被称为“土梆子”的豫剧才有了一个飞跃,形成了一个豫剧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成立“狮吼剧团”

  1937年,樊粹庭抱着革新河南梆子的宏愿,率名角陈素真北上,向北平(今北京)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等学艺,并观摩了名家们的演出。由于“七七事变”,他们从北京回到河南。

  1938年开封沦陷后,狮吼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粹庭带着颇有名声的陈素真和赵义庭等十个演员,先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逃亡途中,于1939年到洛阳短期演出,在日军步步入侵,河南难以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40年流落到古城西安。

  1942年,剧团主要演员陈素真因故离开剧团,加之其他主要演员的离开,使剧团雪上加霜,不得不又一次解体。但是,樊粹庭以极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又从头做起,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聘请了京剧名师韩盛岫为武功教师多加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红珠女》、《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

  樊粹庭加强了武打戏的教学成分,专门为他们创作了文武并重的《鹤归楼》、《无敌楼》等戏。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张敬盟、常警惕、邢枫云、关灵凤、王敬先、华翰磊、王韵生, 王景云、董有道、强庭梁, 李景萼、孙秋菊等一大批优秀的豫剧后起之秀。他们的演出大受欢迎,剧团以人新、戏新、艺新的崭新风貌,以文武兼备、唱做俱佳的舞台风格,得到了西安人民的喜爱,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豫剧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粹庭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粹庭继续担任狮吼剧团团长,并被选为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还担任了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等职,还曾被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文革”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粹庭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1966年1月因病逝世。

  一生创作成果丰硕

  樊粹庭是在豫剧史上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重要性人物,他堪称“现代豫剧之父”,

  谈起豫剧这一中华戏剧艺术瑰宝,便不能不提樊粹庭这个名字。他的创作使得豫剧艺术中的旦行一步步走到了舞台的中心,他在豫剧的多方面、全方位都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成就。

  樊粹庭自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多年内共创作、改编剧本64部,其中不少作品被誉为“警世的杰作、伟大的悲剧”,时人称之为“樊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有1935~1937年编写的《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1938~1948年编写的《叶含嫣》、《克敌荣归》、《巾帼侠》、《伉俪箭》、《好妻子》、《为国纾难》、《无敌楼》(连台本戏,共 4部)、《汉江女》、《席永平》;1949年以后编写有《劈山救母》、《王佐断臂》、《红珠女》、《杨满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他对戏曲的未来更具信心,很快就创作出了《再生铁》、《法网难逃》、《一斤粮票》、《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优秀剧本。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不断汲取着革命思想,努力用新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用剧作来抒发他对新中国的热爱。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

  樊粹庭所编剧本,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他的多数剧作的思想内容比较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见真情。他还是一位勤奋的戏曲导演, 执导上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一生排戏60多个,以细致、深刻见长。他讲究戏情戏理,主张活用程式,善于向兄弟剧种学习。

  樊粹庭堪称是豫剧产生200多年来第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罕见的集编剧、导演、行业经营、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实业家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戏曲史家称他为是豫剧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家、现代豫剧之父。

  (记者 张广智)

  2015-09-13 腾讯新闻

  樊粹庭堪称是豫剧产生200多年来第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罕见的集编剧、导演、行业经营、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实业家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戏曲史家称他为是豫剧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家、现代豫剧之父。作为遂平人,樊粹庭是驻马店乃至河南的骄傲。值此樊粹庭诞辰110周年之际,遂平县作协主席王中明向记者详细讲述了樊粹庭是如何对豫剧改革进行深度介入,才使中华豫剧从古典走向现代,成为一座巍峨的丰碑。

  樊粹庭主要作品

  四大悲剧:

  《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

  四大喜剧:

  《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

  四大历史剧:

  《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

  四大神话剧:

  《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

  戏剧名人如是说

  常香玉说:“樊先生在豫剧事业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经验在当前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当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陈素真说:“樊先生功绩昭著,他是豫剧改革史上的一位大功臣。”

  崔兰田说:“樊粹庭先生是个进步剧作家、锐意改革的革新家,为我们的戏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兰春说:“他是豫剧导演的开拓者,是豫剧第一改革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

  樊粹庭(1905~1966) ,原名樊郁,河南省遂平县(现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关王庙乡潘庄人,豫剧作家、导演、活动家。

  樊粹庭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廪生。他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在父亲监督下读书,遍览中外古典名著。1919年,年仅14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5年后转入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预科二年级。

  樊粹庭灵敏聪慧,酷爱戏曲。在开封求学期间,他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经常出入票房、戏院,拜京剧名角贺桂福、云路卿为师学戏。曾任学校国剧(京剧)队队长,并粉墨登场,在《失空斩》、《捉放曹》、《赵氏孤儿》、《玉堂春》等戏中,出演过诸葛亮、程婴、崇公道等主要角色,被学友们称之为“戏迷”、“戏痴”。因嗜戏成癖,影响功课,险遭学校开除。

  在河南大学就读10年,樊粹庭于1929年获文科硕士学位,是河南大学培养的第一位硕士。求学期间的戏剧活动使他对戏曲艺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他的人生铺就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1929年大学毕业后,樊粹庭曾在河南省民众师范讲授戏剧课,后于1931年出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亲自去上海、天津等地购回电影器材及六十余部影片,率人奔赴全省各地推广普及社会教育工作。在此任职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便对河南全省各地的地方戏剧种和风土民情进行了考察和了解,同时也广泛接触了解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这一切也都成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工作的生活基础。

  现代豫剧的开山祖

  1934年,樊粹庭以河南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的身份,自筹资金,邀集豫剧演员陈素真、赵义庭、张子林等,在开封创立了“豫声剧院”,自任团长兼编剧、导演。他成立豫声剧社的目的,就是要让豫剧从高台走入剧场,从农村打向城市,从根本上提升豫剧的品位和质量。他吸取京剧、话剧的优点,对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化妆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亲自进行编志,致力于豫剧的改革,很快就使长期以来被视为粗俗艺术的豫剧有了不错的口碑,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

  1936年,为了发展和改革豫剧,樊粹庭不惜断绝父子关系,毅然辞去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之职,弃政从艺。 1937年抱着革新河南梆子的宏愿(豫剧又叫河南梆子),率陈素真北上,向北平(今北京)京剧前辈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返豫,他取醒狮怒吼之意,改豫声剧院为狮吼剧团,除营业演出外,积极开展抗日募捐、慰问、赈灾义演等活动。

  1938年开封沦陷,樊粹庭辗转于南阳、洛阳等地,指导地方戏班的演出。1940年赴西安,1942年,因局势动乱,狮吼剧团在西安屡遭挫折,生计日艰,演员星散。同年秋,他招收一批难童,进行艺术训练,在西安办起狮吼儿童剧团,为豫剧培养了一批人材。

  樊粹庭一生与戏结缘,专注于豫剧的研究与改革,大半时间是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度过的。他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于他平淡的生涯之中,也有诸多故事,诸多传奇,诸多遭遇。今天重读这本“书”,从他的戏中可见真情,坎坷人生中亦可见风骨,不禁让我们对这位豫剧大师肃然起敬。

  31岁开始创作剧本

  1936年底,樊粹庭辞去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之职后,专心戏剧创作。这位官都不做,痴心于戏曲的“戏痴”,以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豫剧,他看到了豫剧的长处:通俗易懂,易为群众接受。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豫剧落后的一面:剧目脚本粗糙、文词不通。

  为了使剧本适合演出,樊粹庭总是先拿出剧本提纲,然后请艺人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连一些唱词也让艺人们编。在综合了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后他才最后定稿进入排练,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了几年。正是因为他采用了这样一种创作方法,所以他的剧目既有新思想、新内容,又容易让艺人们演唱,而且还通俗易懂,极易为人们所接受。

  樊粹庭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一经演出即引起轰动。继而陆续创作的《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多部剧目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这批剧目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品格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所宣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更由于此时全国的抗战浪潮正在兴起,故而在这些剧目中爱国主义思想则是最为本质的东西。

  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樊粹庭先后创作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先生,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不知什么原因程先生没有演出这出戏,而是尚小云先生把它改编为《绿衣女侠》演出了。

  樊粹庭这一系列剧目,似乎是专门为陈素真量体定做的。其间所写的戏都由陈素真领衔演出,且演一出,红一出,使原本粗俗的豫剧走向了雅致,对整个开封梨园形成了巨大冲击。可以说从他们开始,被称为“土梆子”的豫剧才有了一个飞跃,形成了一个豫剧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成立“狮吼剧团”

  1937年,樊粹庭抱着革新河南梆子的宏愿,率名角陈素真北上,向北平(今北京)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等学艺,并观摩了名家们的演出。由于“七七事变”,他们从北京回到河南。

  1938年开封沦陷后,狮吼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粹庭带着颇有名声的陈素真和赵义庭等十个演员,先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逃亡途中,于1939年到洛阳短期演出,在日军步步入侵,河南难以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40年流落到古城西安。

  1942年,剧团主要演员陈素真因故离开剧团,加之其他主要演员的离开,使剧团雪上加霜,不得不又一次解体。但是,樊粹庭以极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又从头做起,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聘请了京剧名师韩盛岫为武功教师多加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红珠女》、《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

  樊粹庭加强了武打戏的教学成分,专门为他们创作了文武并重的《鹤归楼》、《无敌楼》等戏。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张敬盟、常警惕、邢枫云、关灵凤、王敬先、华翰磊、王韵生, 王景云、董有道、强庭梁, 李景萼、孙秋菊等一大批优秀的豫剧后起之秀。他们的演出大受欢迎,剧团以人新、戏新、艺新的崭新风貌,以文武兼备、唱做俱佳的舞台风格,得到了西安人民的喜爱,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豫剧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粹庭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樊粹庭继续担任狮吼剧团团长,并被选为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还担任了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等职,还曾被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文革”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粹庭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1966年1月因病逝世。

  一生创作成果丰硕

  樊粹庭是在豫剧史上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重要性人物,他堪称“现代豫剧之父”,

  谈起豫剧这一中华戏剧艺术瑰宝,便不能不提樊粹庭这个名字。他的创作使得豫剧艺术中的旦行一步步走到了舞台的中心,他在豫剧的多方面、全方位都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成就。

  樊粹庭自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多年内共创作、改编剧本64部,其中不少作品被誉为“警世的杰作、伟大的悲剧”,时人称之为“樊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有1935~1937年编写的《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1938~1948年编写的《叶含嫣》、《克敌荣归》、《巾帼侠》、《伉俪箭》、《好妻子》、《为国纾难》、《无敌楼》(连台本戏,共 4部)、《汉江女》、《席永平》;1949年以后编写有《劈山救母》、《王佐断臂》、《红珠女》、《杨满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他对戏曲的未来更具信心,很快就创作出了《再生铁》、《法网难逃》、《一斤粮票》、《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优秀剧本。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不断汲取着革命思想,努力用新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用剧作来抒发他对新中国的热爱。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

  樊粹庭所编剧本,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他的多数剧作的思想内容比较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见真情。他还是一位勤奋的戏曲导演, 执导上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一生排戏60多个,以细致、深刻见长。他讲究戏情戏理,主张活用程式,善于向兄弟剧种学习。

  樊粹庭堪称是豫剧产生200多年来第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罕见的集编剧、导演、行业经营、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实业家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戏曲史家称他为是豫剧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家、现代豫剧之父。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