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技术 市场 繁荣:戏曲事业的三个关键词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7月份在京召开,这是继1950年11-12月文化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后,第二次由中央宣传文化主管部门主持召开的以戏曲发展为主题的大会。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曾经多次筹划召开第二次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期举行;几经酝酿和斟酌,最后只在1992年底,由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戏曲学会联合召开了一次“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会议主办机构与名称的改变,从一个侧面表明,它的重要性与意义与1950年的那次会议,完全无法同日而语。而这次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召开,如同60多年前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一样,其深远意义自不待言,至少,它们足以证明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民族文化积淀的戏曲,在中国当代历史中仍然具有足够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60多年前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众多剧种的表演艺术家和戏曲学者、文化干部向中央提出了有关“戏改”的完整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就成为1951年政务院颁布、周恩来总理签发的知名的“五·五指示”的基础。数十年来,戏曲界一直渴望有一份新的类似于“五·五指示”的重要文件,再一次针对戏曲当下的现实与长远发展,全面和系统地阐述戏曲健康发展的路径,并且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更明确地指出戏曲发展的导向。此次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恰与会议形成响应。所以,这次国务院颁布的重要文件和中央即将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戏曲界多年的呼吁与期待的积极回应,而且更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多年未有的良好机遇。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都必将成为此后若干年里政府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样也必然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与关注。从根本上看,要实现戏曲的完整传承与繁荣发展这一目标,取决于三个重要的关键词——传统、技术和市场,而在此次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以及此前国务院公布的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具体措施中,这三个关键词也始终贯穿其中。

  戏曲事业是否有可能繁荣发展,首先要视戏曲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是否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传承

  宋元以来,戏曲形成了既丰富多样又有内在的美学一致性的伟大传统。从整体上看,戏曲分为从京剧、昆曲到各地方戏在内的多个剧种,它们均以“唱、念、做、打”相结合的基本手段表现剧情人物;从各剧种具体的发展路径看,它们无不拥有完整的经典剧目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剧种还拥有可用以演绎其经典剧目特有的音乐体系,其中又包括声腔、旋律以及特殊的演唱方法。另外,不同剧种既以昆曲的表演为共同的范本,同时又因地域、语言和习俗的不同,各有其独特创造,不同程度地发展出自己特有的表演体系。各剧种拥有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这三个相互依存的体系,构成了每个剧种的传统,它们既是每个剧种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的结晶,同时也代表了每个剧种最核心的价值。传统是各剧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断裂就意味着剧种的消亡。因而,完整、全面地继承传统,从来都是一个剧种的生命之所在。晚近的数十年里,戏曲界对传统的认识时有起伏,导致大量传统剧目和与之相关联的卓越的表演手段严重流失;与之相伴的则是对所谓“原创”剧目的畸形重视,此消彼长的过程加剧了传统的断裂。觉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对文化传统的认识有了根本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获得了远比此前有利于修复传统的外部环境,然而,假如戏曲界不能抓住这样的机遇,通过大量且十分艰苦的具体实践,尽最大可能将戏曲剧团的工作重心转到传统的接续上,机遇也可能转瞬即逝,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就仍然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戏曲事业是否有可能始终保持其高水平,需要高水平的技艺为支撑

  戏曲和音乐演奏、舞蹈表演一样,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戏曲之所以有其价值,不仅在于优秀的戏剧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同时还由于它从诞生与成熟的千百年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而且我们还要看到,在其发展过程中,技艺在吸引与征服观众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剧本创作、舞台表演和器乐伴奏,乃至于装扮和舞台道具,戏曲都形成了特有的技术体系,只有娴熟地掌握了这一套完整的技术,才有可能进入这个行业,才能够真正理解这门艺术的内涵,领悟这门艺术的真谛。戏曲在技术层面的核心是其表演,而作为戏曲演员,无论是唱念还是身段做工、武打及其套路,都必须以特殊的技术手段为基础,没有经过多年系统化的训练,很难真正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能力。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需要以精深的技术为支撑,尽管戏曲历史留下不少经典剧目,没有精湛的技艺,这些剧目就很难充分绽放其光芒;经典剧目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有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都首先是因为他们在技术上有突出的成就而引人注目;同样,今天戏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最直观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演员群体在技术上的滑坡。

  戏曲行业的繁荣发展,需要优秀的演员、优秀的乐师、优秀的化妆师和道具师,当然也需要优秀的编剧和导演,而这里所说的“优秀”,都离不开技术层面的内涵。戏曲行业整体技艺水平的高低,是当代戏曲表演艺术水平高低最具决定性的指标。离开技术,戏曲的繁荣发展就无从谈起。而戏曲各专业的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长期、系统与艰苦的训练,决非一时一日之功。重新认识技术在戏曲领域的核心价值,鼓励戏曲行业人员刻苦训练,让戏曲技术层面上的代际传承获得更好的保障,这门艺术才有可能持续演进。

  戏曲事业要重新恢复当年的繁盛景象,需要努力激活演出市场

  戏曲与文学创作、美术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在根本上是面对观众演出的,在各个不同艺术门类中,市场对戏曲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戏曲这样的表演艺术类型,需要在舞台上通过直接与观众互动,实现艺术的传播,并且真正完成作品的创作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演出是戏曲创作过程最终、而且最具核心价值的环节。其实,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戏曲行业的严重衰退,主因就是演出市场的衰退;尤其是中小城市剧场演出几乎完全沦陷于所形成的巨大的“文化夹心层”,更是基层戏曲院团普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而新世纪以来演出市场逐渐和缓慢的复苏,也正是戏曲回暖的主要标志。

  所以,正视市场对戏曲发展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演出市场,对当下的戏曲发展十分关键。多年来,戏曲界偏重创作、轻视演出的现象非常普遍,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一直将新剧目创作当成戏曲发展的重要指标,反而忽略了创作的意义与目的均在于面对观众的实际演出这一戏曲的基本规律。而脱离演出市场的戏曲创作,很容易变成创作者的自弹自唱,也很难真正创作出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戏曲演出市场的培育,决不能只看成是剧团为了追逐利润或实现产业化目标的表现,它其实是戏曲健康发展最内在的要求,也是确保精品剧目不断涌现的必要条件;当然,它更是任何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前提。纯粹从经济收益的角度看待演出市场,否认演出市场引领戏曲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将精品创作与演出市场人为地对立起来,这是戏曲表演与观众之间出现严重的疏离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激活市场,改善戏曲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努力改变戏曲的演出环境,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戏曲必将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尽管与1950年底那次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召开时相比,戏曲在国家社会文化领域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变;曾经是普通民众最重要的娱乐方式的戏曲,在文化领域、甚至在表演艺术领域的重要性的明显下降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然而,戏曲与普通民众日常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仍然有可能重新接续,优秀的戏曲作品及其演出,仍然足以赢得广大观众的热爱。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的戏曲,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最可信赖的艺术样式,这就让戏曲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获得了全新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我们能紧紧抓住传统、技术和市场这三个关键,戏曲的明天将会更美好,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整体中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