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那是一个秦腔最璀璨的时代:名角风流荟萃、佳作人才辈出。83岁的刘冬生老人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与亲历者——那是没有电脑、快餐、网络和流行音乐的时代。易俗社门前日夜车水马龙,名角与戏迷迎来送往,火爆异常。哪个当红角儿何时亮相,慕名而来的戏迷只需往门口大水牌上定睛一瞧,便心中有数,定下了看戏的日程。
好时光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在西一路易俗社小院的红漆柱旁、在庭院里、在回廊下,满都是刘冬生写水牌的身影。院里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是老人的工作室、厨房、客厅、卧室、兼易俗社的“教研室”。当年名角多、戏也多,每上演一出戏,水牌、字幕都需人工手写,这就需要提笔能写一笔妙字。在大戏演得连轴转那些年月,前后竟需数十人来同写水牌与字幕。如今那个时代逝去了,字幕水牌都用电脑打印,当年那一批手写水牌的人,也仅仅剩下刘冬生一位——事到如今,他心中装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戏文和唱腔,还有名角先生们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舞台下的趣闻轶事……他已是易俗社和秦腔界的活文物、活化石。
刘老一生未婚,没有留下后代,但他心热,院子里年轻后辈都是他的娃娃。大家亲切地喊他“冬娃伯”、“冬娃爷”!空闲了,娃们一掀门帘,就钻进他那永远敞开着大门的小屋里。来人了,老人生蜂窝煤炉烧一缸茶水招待。一群痴爱秦腔的人们在这里畅谈名角先辈们当年表演唱腔的精髓,走时总有收获。这小屋,是最温情的易俗社“教研室”。
世事变迁太快,许多有年代感的东西总是以一种决绝的姿态不复存在。在没有电脑字幕的岁月里,每一句戏文,都经刘老提笔写在一块又一块的透明玻璃板上,再用老式幻灯机投于幕布,台上唱一句台下换一句,从民国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就是通过这种相对原始的方式来阅读戏文。
如今,老式幻灯机寻不见踪迹,刘老仅留下了六出戏的字幕,想要再恢复当年的场景再不可能了。
搬出那一个个用旧报纸包裹的写着戏名的玻璃片的瞬间,也翻出了几十年的回忆。1931年,刘老出生在小南门内的报恩寺街,1948年从菊林中学毕业。1949年便来到易俗社,给当时的社长兼党代表杨公愚做通讯员。因从小有书法功底,便在社中负责刻印和抄写。后来写字幕、水牌出了名,尚友社、三意社、歌舞剧团、儿童剧院也时常找上门来。国庆10周年,刘冬生还在北京给豫剧大师常香玉写过水牌。秦腔全国巡演期间,刘冬生跟随剧组水牌写到全国各地。
《三滴血》《火焰驹》《游龟山》《夺锦楼》《软玉屏》《西安事变》《红梅岭》……一幕幕大戏、一句句戏文,就靠着刘老一双手,在那20平方米的小屋中流水般地抄写出来,再投影在幕布上。刘毓中、孟遏云、肖若兰、宁秀云、陈妙华……一个个响亮名字,经刘老一双妙笔变成水牌上的招牌,张贴在大门口。半个多世纪来,无论给任何剧团或单位写任何形式的资料,刘老分文不取,无偿奉献。太多堆积如山的文字,不停笔地苦写,视力便遭殃。1969年,刘老的右眼彻底失明,住了半年医院也没能恢复他的视力。
这20年来,所有人工字幕水牌被电脑所取代,随着那个逝去的时代,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在易俗社百年纪念时,刘老为秦腔名家张咏华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块水牌。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