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文斌院长讲述大型晋剧《刘胡兰》创作过程

“我咋个死法?”1947年1月12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年仅15岁的年轻共产党员刘胡兰毫不畏惧和动心,踏着烈士的鲜血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65年过去了,刘胡兰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作为2012年文化惠民的一部分,2月14日、15日晚8时,由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新创的大型现代晋剧《刘胡兰》,在山西省演艺中心为观众再现英雄的光辉人生。

2月14日上午,在该剧演职人员装台、彩排,精心准备演出的间隙,吕梁市晋剧院有限公司院长张文斌接受了本网专访,讲述了他们把刘胡兰搬上晋剧舞台,用“吕梁精神”塑造“吕梁英雄”的艰辛历程。 创作初衷把家乡英雄搬上晋剧舞台

说起创排现代晋剧《刘胡兰》的由来,张院长回忆起一件事:2011年,省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在吕梁市文水县参观刘胡兰纪念馆时说,河南已经将刘胡兰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创排了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刘胡兰作为文水县的英雄人物,其事迹值得学习,精神值得推广,希望当地以刘胡兰故事为蓝本创编一部现代晋剧。当时陪同参观的吕梁市市长张九萍、宣传部长吕改莲随后组织当地的专家学者开始筹划此事。

2011年6月,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戏剧研究室的解玉峰开始带头组织晋剧《刘胡兰》创作班子。 “一切都是高起点,邀请的全是国家级创编人员。”张院长介绍,编剧曲润海、戴英禄、邹艺青都是“重量级人物”,曲润海曾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戴英禄、邹忆青都是国家一级编剧,曾参与电视剧《西游记》的创编。导演裴福林、陈涛则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此外,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乐设计、服装设计、化妆造型人员等来自中戏、中国评剧院等国家级院校或艺术院团。

在着手编写剧本前,创编人员们深入刘胡兰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对刘胡兰的生平事迹等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一个小故事:刘胡兰小名“富兰子”,她自小丧母,由奶奶带大。继母胡文秀进门后,对她视如己出,支持她读书认字。在学校要求写学名时,继母给她改名为“刘胡兰”,一个“胡”字融入了深厚的亲情。

“刘胡兰改名这个细节在剧中第一部分体现出来,深厚的母女情感染了观众。”张文斌说,虽说只是一个小片段,但可以使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让人们觉得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25天排戏用吕梁精神塑造吕梁英雄

经过半年的辛苦创编、研讨、修改,2011年12月1日,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将晋剧《刘胡兰》剧本交到张文斌手中,拿着这个凝结着无数创编人员心血的剧本,张文斌感觉责任重大。

“距2012年1月12日演出,只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要熟悉剧本、选好演员、排戏……天气寒冷,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没有一分钱的资金!每个人都绷紧了一根弦。”张文斌说,他一边组织全团150余名演职人员自筹资金120余万元,一边熟悉剧本、选演员,一边联系制作舞台布景、道具等,忙得焦头烂额。

2011年12月9日,晋剧《刘胡兰》正式投排,选取了32岁的演员李莉芳饰演刘胡兰,“从形象、扮相、演技、嗓音等多方面权衡。她最适合,导演、编剧等也都选了她。”

道具设计制作师褚建安在拍戏期间刚刚做了手术,伤口仍在发炎的他顾不上休息,忍着病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大大小小300余件道具的制作;武打演员雒元、杜秀东在练功过程中扭伤了肩膀,仍旧忍痛排戏;舞台总监郝桄辉一只胳膊打着石膏,一只手完成了道具、布景定位;65岁的艺术顾问赵国仁本已退休,返聘回团的他每天早晨6:30到排练厅督促学员练功,8:30再督促大家排戏,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

在紧张的排戏过程中,大家舍小家顾大家、毫无怨言,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几名主演也因劳累过度、天气寒冷生病了,大家吃着药、打着吊瓶继续排戏。

在每个人尽心竭力的付出下,2012年1月5日,晋剧《刘胡兰》完成排练。演职人员赶往太原,进行了舞台合成和彩排。1月12日,晋剧《刘胡兰》成功演出,全剧充分发挥了戏曲自由的舞台空间,由刘胡兰改名上学、儿童团成长、抗战磨练、月下缝军鞋、智拿伪村长、勇斗阎匪军、凛然就义等小片段连缀而成,在铡刀前刘胡兰“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的豪言中将整剧推向高潮。

“排练仅仅用了25天!可谓是速度惊人。”张文斌说,大家在排戏过程中发挥的是“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吕梁精神,演职人员们用吕梁精神塑造了“吕梁英雄”刘胡兰亲切感人又大义凛然的舞台形象。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英勇就义匠心独运用舞台盛宴给观众精神洗礼

“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不交那个交城浇了文水……”在该剧开头,刘胡兰的奶奶出场后,唱词、旋律选自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交城的山,交城的水》;舞台上的布景选用的是版画,展示吕梁连绵的山脉;舞台两侧选用了山西剪纸作为图案,现场道具出现了石凳、石桌、土炕、木格窗户等,营造具有吕梁当地农村特色的环境;剧中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载歌载舞舞狮子的场景与当今逢年过节时庆祝的方式相同……剧中很多场景都体现出浓郁的山西特色。

与展现刘胡兰英雄事迹的其他舞台作品不同的是,该剧在讲述刘胡兰在敌人淫威面前临危不惧、从容就义的同时,用较大篇幅展现了刘胡兰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姑娘“富兰子”成长为机智勇敢的儿童团员,最终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过程,用准确细腻的戏曲语言及独具山西特色的舞台效果向观众诠释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精神。

年轻通讯员王士信和武占魁牺牲前聊天时,有这样一段对话。小王说:“如果革命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胜利了,而我却牺牲了,那该有多遗憾啊!”小武说:“如果是这样,为了革命的胜利,我也愿意去牺牲,为了更多人不再受欺压和奴役!”年幼的刘胡兰随后目睹了二人的牺牲,烈士的鲜血震撼了幼小的心灵,在她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一个小小细节的展示,却对剧情中刘胡兰日后的成长、牺牲起到了巧妙地铺垫。

演出中,奶奶去世后,刘胡兰悲痛不已,擦干眼泪后的她以更加投入到支援八路军前线工作中等片段,一次次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给观众以深刻的精神洗礼。

打造精品借文化改革春风更上层楼

张文斌说,去年是我省地方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关键之年,他们在完成400余场的下乡演出之余,排了《吕梁儿女》、《刘胡兰》两部作品,均选取红色经典人物作为主题,向建党90周年及刘胡兰就义65周年献礼。

尤其是《刘胡兰》这部作品,除了创编人员级别、水平高超,剧情丰富外,用晋剧的形式来表演也很符合地方特色,演员唱腔高亢激昂又婉转细腻,音乐、舞美等呈现方式也很新颖,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震撼力,演出后得到了专家学者和观众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非常感谢省委宣传部、吕梁市委宣传部、市纪检委等多个部门对此剧创编、投排及演出的大力支持。今年我们将着重把此剧打造成艺术精品,希望该剧能走向全国,成为吕梁乃至山西的文化名片。”作为一名地方院团的“掌门人”,虽然为打造这两部红色经典剧,张文斌还背负着200多万元的外债,但他雄心勃勃的谋划着未来,他期待带领全团借着文化改革的春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