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戏剧文学路上的独行者
他曾是广东省粤剧编剧研究生班25名学员之一,脱产进行了3年的系统粤剧编剧学习。 他是清远市目前唯一的专业粤剧编剧。在这个孤寂的圈子里,他默默耕耘,近年创作了粤剧《海心岗》、《莫雄将军》,以及话剧《穷孩子·富孩子》和《余震》等大型戏剧作品。
他说,如果把京剧称为“国粹”,那么粤剧无疑就是“省粹”。粤剧承载着岭南文化,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粤剧可能会式微,但绝不会消失,因为包括粤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肥沃的民间土壤,以及一批批为她献身而不悔的探索者。
他就是清远戏剧文学路上的独行者李新华。
谈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2004年以前,李新华的工作很稳定凭着过硬的笔杆子,在某银行办公室担任文秘,每天写着单位的实用公文和汇报材料等。工作之余,他也写一些诗歌散文,发表之余,时有获奖,在清远也算是小名气。
渐渐地,他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不想把我的一辈子毁在这里!”李新华说。正当踌躇之时,一个机会降临,2004年,在广东省粤剧编剧严重断层的背景下,省政府拨出专款,由省文联和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共同举办的“广东省粤剧编剧研究生班”开始进行宣传及招生。
李新华认为这是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在清远市文化局和艺术研究室的推荐下,李新华参加了中山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在全省近百名考生中,李新华脱颖而出,成为广东省粤剧编剧研究生班25名学员之一。
现在谈起“被录取”,李新华还说“侥幸”,因为那时他对粤剧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还从来没在剧场看过一场粤剧”。直到入学后的一个多月,他才第一次进剧场看到了真正意义的粤剧,也正是这次看戏,让李新华从心里爱上了粤剧。
回忆起那次看戏,李新华依然神往。他说,那出叫《花月影》的粤剧采用交响乐来伴奏,再配以现代声光电,演绎了一个极李新华在心里对粤剧创作有了一种膜拜,当时他在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创作一部受人欢迎的粤剧剧本。正是有了这样的意志信念,在学习期间,李新华博览群书,不断扩大知识面,一方面抓住中大所传授的中文课程,积累文学基础;另一方面利用国内、省内当时最为著名的戏曲、粤剧编剧、导演为研究班开设课程或讲座的机会,扩大知识面。此外,在校期间他看了200多场戏,先后多次到东莞、中山、佛山等地剧团的排练场观摩学习。
谈作品:戏剧的生命在于舞台
三年时光,白驹过隙。毕业那年,李新华已经36岁,在这宝贵的三年里,他开始了新的生活,从一个完全粤剧“科盲”变成一由于在学校的潜心研究,毕业那年李新华就有了收获。2007年7月,“粤研班”结束,李新华的毕业剧作粤剧大戏《海心岗》脱稿。尽管还显得十分稚嫩,但它已经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粤剧剧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主题思想上进行了发掘,摆脱了传统戏曲中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老套路,讲述了珠三角两代“自梳女”“爱情守望的落空”,以及男主人公在大革命时代“理想信念的破灭”双重主题。这部作品也受到了业界的关注,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
2008年,李新华创作了话剧《穷孩子·富孩子》,以两个中学生被绑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社会贫富对立的问题,并对社会各阶层如何实现和济共生、生命平等、彼此尊重等提出了作者的思考。《穷孩子·富孩子》参加了重庆市征集舞台艺术剧本活动,在来自全国的181部剧作中排名第四,获得了三等奖,重庆市文广局还与李新华签订了剧本版权转让协议。
2008年创作的话剧《余震》则以“5·12”地震后的抗震救灾为切入点,对“范跑跑”现象、灾难追究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拷问。
李新华的作品取材范围较广,在专注于现实题材外,他也逐渐向历史题材方面迈进。2010年,李新华创作了现代粤《莫雄将军》。这个剧本以英德籍国民党将领莫雄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为共产党送出绝密情报为背景,刻画了莫雄这个爱国将领的英雄形象。剧本在交给有关专家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一部充分运用本地剧种艺术手段,精彩演绎重大革命题材的现代戏!《莫雄将军》在文化厅举办的全省专业剧本评选中获得三等奖。
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李新华并没有所谓的“成就感”,相反,他感到更多的是困惑。他认为,戏剧最终的呈现形式舞台,戏剧的生命在舞台,但一部作品能否上舞台,受到太多艺术以外的因素制约。作为一个粤剧编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搬上舞台,得到观众的认可。
谈创作:编剧是世界上最痛苦的职业之一
粤剧是广东最大的剧种,是全国十大剧种之一,2009年9月30日,粤剧还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新华说,粤剧艺术博大精深,几百年积淀下来的东西太多,不是说读了几本书就能学好的。他平常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不摸麻将,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写作。他说,粤剧已经渗入到了他的骨髓里面,他现在可以不写别的东西,但不能不写粤剧。
然而,粤剧的创作却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个中辛劳,冷暖自知。“一个剧本如果改五六遍就能够定稿,那可算是万幸。很多剧本从初稿到最终的定稿除了作者的名字没变,其他的全变。”李新华幽默地说。
这不是作者能力的问题,而是由编剧的性质决定的。”李新华说,一个剧本要经过编剧、导演、演员的三度创作后,才能向观众见面。在这其中,除了一度创作基本上是作者自己把握之外,二度、三度都会融入导演、演员的创作,这是一个从个体创作到集体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艺术审美、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肯定各有不同,如何才能达成共识,往往会有一个极其痛苦的磨合过程,很多编剧就是不能承受这个过程而放弃了作品,甚至放弃了创作。
李新华至今还记得,在“粤研班”开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们将来只要有一个人从事粤剧创作,这个班就算成功!“当时我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粤剧编剧的‘存活率’就真的那么低吗?”李新华说,现在看来那个老师说得没错,粤剧编剧的“存活率”就那么低,毕业还不到五年,现在还在写粤剧的同学,一个巴掌数得完!就全国、全省而言,戏剧文学创作尤其是地方戏曲创作后续乏人。而放在清远这个地方,粤剧这个剧种,李新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左右旁顾,没有同行人,他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