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唱街头觅知音

古城的街巷,有以人物事迹得名的,有以当时的军事设施得名的,也有以商业集市得名的,唯有苏唱街的取名比较特别,它是由昆曲引入扬州而得名的。“苏唱”二字,简洁、上口,值得玩味。

始于元末昆山地区的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便传到了扬州,有专门的教师被请到扬州教习昆曲,“千家养女先教曲”成了时尚,于是昆曲的影响逐渐扩大,到清代发展到了极致,扬州亦被称为昆曲的第二故乡。十年前,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扬州应该功不可没,苏唱街的这段历史尤其值得珍视。

苏唱街位于明清新城的市中心,在辕门桥的南面,如今的寻常巷陌,当年可是戏班云集,名伶穿梭。昆曲之所以在扬州得到迅速发展,是和康乾时期扬州经济社会的繁盛分不开的。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最为风雅的休闲方式便是听戏。姑苏一带的吴侬软语,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让他们陶醉,也让他们痴迷,于是争相蓄班,竞相演出,昆曲由此风靡扬城。乾隆八十寿辰之时,专门从扬州征召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祝寿,由此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为今日之国粹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由此看来,现如今貌不惊人的苏唱街,在近代戏剧发展的历史上,还留有一份笔墨。

《扬州画舫录》卷五有这样的记述:“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当年的老郎堂,究竟在这条街上的哪个位置,问街边的老人,没有人说得一致的;梨园总局的痕迹亦已无存。

“关情最是扬州路,十里珠楼卷幔香”。今天走在苏唱街上,已听不到抑扬悦耳的昆曲唱腔、琴笛之声的清柔缠绵,更看不到婀娜多姿的舞动水袖,只有街边的那口老井,井栏上那一道道深深的勒痕,承载着逝去岁月的记忆。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