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搜寻襄汾民歌30年

 


 

  山西人都知道左权民歌、河曲民歌,但鲜有人知道襄汾民歌。襄汾县原文化馆馆长梁铁锁默默致力于发掘搜集襄汾民歌,至今其筛选整理成形的襄汾民歌就达230首——

  连日来,襄汾县原文化馆馆长梁铁锁格外忙碌。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余年挖掘整理民歌民乐,成果颇丰。他挖掘整理的《四句秧歌》和 《花腔鼓》,均被列为山西省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发现”。襄汾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天塔狮舞》,梁铁锁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此他还受到县里的表彰奖励。近日,襄汾县为迎接党的90岁诞辰举办了《光明之恋》文艺晚会,晚会的第二篇章“多情的土地”,以歌舞等形式演唱10首襄汾民歌,梁铁锁整天投身于节目的排演中,把富有地方特色的襄汾民歌推上舞台,顺利完成了这项光荣的任务。眼下,他又在忙着整理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些劳动号子,希望为浩瀚的山西民歌注入新的元素。#p#分页标题#e#

  走村串户调查采录民歌民乐

  山西素有“民歌海洋”之称,从地处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中发掘的鼍鼓、土鼓、石磬、铜铃,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距陶寺遗址7公里的“席师故里”席村,是中国最早的民歌《击壤歌》的发源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就出生于襄汾。这一切无不印证着襄汾这块土地音乐活动的久远。

  襄汾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动听感人,传唱久远,是襄汾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已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像《卖菜》《绣荷包》《走绛州》等许多襄汾民歌已被牛宝林、陕军等歌唱家传唱,唱响了海内外。

  土生土长在襄汾县的梁铁锁自幼非常热爱音乐艺术,高中毕业即参加了县文艺宣传队,一年后又调入襄汾县蒲剧团。他爱好广泛,全面发展,掌握了二胡、笛子、三弦、小号、板鼓等多种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后来,他又调到县文化馆,积极投身于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组织了首次襄汾民间吹奏乐调演,省有关专家亲临现场观看指导,同时给梁铁锁安排了继续进行民歌搜集整理的艰巨任务。老梁说,当时自己对民歌的概念还很模糊,只知道有左权民歌、河曲民歌,哪里知道襄汾也有民歌。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对民歌的调查、搜集、整理。那一年是1980年。 从此,梁铁锁走村串户,不辞辛劳,四处调查采录民歌民乐。他下乡时,经常背着一个笨重的收录机,采访身体不好的老艺人,都是亲自登门拜访。那年他了解到在汾东东山有一个老艺人会唱民歌,马上赶往那里。老艺人正在生病,但听说他的来意后,硬撑着为他唱了几首民歌,而且唱得有滋有味,非常不错。之后没过多久,老人就病逝了。这使梁铁锁更感到了搜集民歌的紧迫性,一些宝贵的民歌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就会失传。#p#分页标题#e#

  襄陵镇有个段万德老人,唱秧歌唱得特好。段老给他介绍,秧歌分高调和平调两种,他都能唱得有声有色。梁铁锁就把他请回家里进行录音整理。西贾乡西村有一个叫柴志道的民间歌手,在当地颇有名气。梁铁锁听说后又背着收录机出发了。到西村后凑巧老柴不在,天又下起了雨,他就借宿在学校,在学生的课桌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见到柴志道时,发现他有文化,爱好音乐,不但会唱,还会识谱记谱。他诚恳地把老柴请回来。老柴不仅提供了许多秧歌、情歌、山歌、小调,还搜集了不少经典民歌,被歌唱家唱红的《梦梦》,就是柴志道提供的。后来,老柴还成了他民歌整理工作的得力帮手。梁铁锁在与各乡镇文化辅导站取得联系后,让他们帮助发现民间歌手。景毛乡的白九成是说过书的民间艺人,民间小调、情歌、对歌都精通,梁铁锁也把他请回来,系统地进行了录音整理。还有古城镇的郭随喜、赵康镇的刘铁英等,都是当地有名的民歌手,都成了向梁铁锁提供民歌资料的骨干。

  通过梁铁锁、柴志道等一班人对襄汾民歌细致的普查、搜集、整理,全县共发现有民间歌手200余人,骨干达30多人,搜集到民歌200多首。

  中国原始民歌《四句秧歌》

  梁铁锁最得意的成果是在新城镇沙女沟村民歌普查时挖掘的最古老的民歌《四句秧歌》。#p#分页标题#e#

  梁铁锁说,他和沙女沟村有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他在这里下乡劳动锻炼,认识了当地的一些艺人,曾领略过《四句秧歌》的风采,后来停演。1979年,县文化馆抢救民间艺术,举办民歌调演,《四句秧歌》被抢救保护,恢复演出。之后,他又多次深入这个村,向民间老艺人胡奇才、胡善奎学习,调查《四句秧歌》的历史传承和演出特点,从唱腔音乐、曲式结构、调式旋律、伴奏形式上进行研究。梁铁锁曾经自修音乐、文学等大学课程,有一定的文化、音乐基础素养,爱学习,善思考。他发现《四句秧歌》不但能唱生活、生产、爱情等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演唱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传统大戏,伴奏不用弦乐,而是锣鼓打击乐伴奏。依据这些特点,《四句秧歌》可能是锣鼓杂剧的前身或更早的音乐形态在民间的遗存。中国的锣鼓杂剧可能产生于宋、元前甚至更早。他认为戏剧是原生态民歌、舞蹈、曲艺、器乐等进一步的发展和组合。《四句秧歌》是中国原始的、早期的民歌形式,应是中国戏剧产生的源头。

  2009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襄汾试点,梁铁锁积极配合,介绍情况,提供资料,并向省有关专家提出,为《花腔鼓》和《四句秧歌》这两项民间文艺申遗。一开始领导认为《花腔鼓》是跟风当前傩舞研究热,是在赶时髦。当他们在赵雄村看到老艺人的表演,及有名有姓的传承人和近百年的手稿,他们服了,打破了“北方无傩舞”的说法。而《四句秧歌》,专家提出能不能看一看,梁铁锁连夜组织了老艺人进行演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看了演出后感觉把握不准,第二天亲自上北京从文化部请5位专家来襄汾鉴定。经考证,《四句秧歌》与中国最早的戏剧“锣鼓杂剧”以及戏剧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它比戏剧还早,是胚胎中的戏剧”。最后,梁铁锁提出的这两项“申遗”,均被列为山西省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发现”。现在他正进一步考证,积极准备材料,争取为这两项民族瑰宝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梁铁锁筛选整理成形的民歌有230首,现已精选168首编成《襄汾民歌集锦》两卷。仅《山西民间歌曲集》收入襄汾民歌117首。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收入临汾地区民歌109首,襄汾占到66首,其中《梦梦》《走绛州》等编入《中国民歌精选》。《放风筝》《绣白鹅》《梦梦》《一绣一只船》等12首襄汾民歌同我国其他一些优秀民歌一起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p#分页标题#e#

  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梁铁锁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襄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申报工作。除了《花腔鼓》和《四句秧歌》均被列为山西省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发现”外,襄汾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天塔狮舞》,梁铁锁也曾积极参与其中,付出了心血。

  1996年,梁铁锁与陶寺村党支部书记李登山(《天塔狮舞》传承人)合作,挖掘原生态表演形式,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表演动作、服装道具到器乐演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体现出北国狮舞粗犷、豪放、雄浑的风格。在传统的伴奏中,吸收了京剧的锣鼓经,增强了表演的层次、节奏、韵律感。2002年梁铁锁又策划增加了“高空倒书”表演项目,即在塔顶倒立在纸上写字,当年正月初一晋京表演,轰动京城,至今仍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绝活,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发展创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天塔狮舞》参加了中国第六届艺术节、第七届全国民间艺术节以及各种文化旅游节等,屡获金银奖。在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 “华夏一绝”大赛银奖时,梁铁锁还获得编导奖。2006年5月,《天塔狮舞》正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梁铁锁也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分页标题#e#

  2002年,梁铁锁从县文化馆馆长岗位上退休,他继续积极发挥余热,多次为县里编导由锣鼓、腰鼓、歌唱组合的大型歌舞文艺晚会,这些节目仅暑期 “消夏广场戏迷文化活动”中就演出34场,引起轰动效应,临汾、侯马戏迷也纷纷前来观看。

  今年4月初,著名歌唱家陕军、牛宝林和山西省音协副主席李京利一行3人来到襄汾,对由陕军策划、并由他与10名歌唱家录制的30首襄汾民歌进行评价鉴定并向县委领导汇报。专家们评价说,梁铁锁搜集整理的襄汾民歌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上付出了心血,取得了成绩。襄汾县领导对梁铁锁30多年挖掘整理民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旅游开发所作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此次评价鉴定的30首襄汾民歌,已经由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制作出版1万套CD光盘向海内外发行。6月30日,襄汾县为此举办了发行仪式,梁铁锁乐得嘴都合不拢。在笔者最后一次采访时,发现梁铁锁并没有就此停止搜集挖掘民歌,他高兴地告诉我,襄汾也有劳动号子,就像南方的拉纤号子。邓庄镇是历史上生产麻纸的地方,有贡纸之乡之称,在那里他发现了纸坊号子,并打开手机让我听录音。他对民歌的热爱和痴迷溢于言表。                    曹志恩/文 邱小林/图#p#分页标题#e#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