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天价易,救秦腔难

 


 自易俗社秦腔剧场4月1日开业到现在已经三个月,经营状况到底
如何?记者专门走访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表示
“确实赔了”。即使5月1日剧场调整了票价,情况仍然没有太大好转。
                
     1  易俗社:秦腔剧场的前世今生
               
    在西安说到秦腔就不得不提易俗社。
  易俗社从1912年成立至今,经历了近百个春秋,是我国现存唯一
仍在使用的百年剧场,以秦腔的演艺闻名于全国戏剧界。与莫斯科大
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解放后易俗社
在秦腔艺术上大胆改革,刻意求新,编创上演的剧目不仅在全国屡屡#p#分页标题#e#
获奖,还被其他剧种移植上演。其中《三滴血》、《火焰驹》早年就
拍摄成两部戏曲艺术片闻名于国内。2006年,这里被确定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这种热闹景象,在岁月的流转中逐渐走向了尽头。尤其是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逐步走向现代化,社会文化发展的空前丰富,人
们的审美、情感取向渐渐与国际接轨,可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
秦腔似乎成了黄昏艺术,除了少数老年戏迷的坚守,中年人和青年人
迅速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领域。
  秦腔市场的疲软,导致秦腔队伍急剧滑坡。
  陕西原有近百个秦腔剧团,如今只剩下50个左右,写秦腔剧本的
人也寥寥无几。相当一部分剧团行当不全,不能够完整地演出全本剧
目;少数阵容比较齐整的,传统剧目也只能演那么十数八本。种种迹
象表明,秦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在弱化,正在成为秦人身后
的“遗产”。
  易俗社剧院也从往日的辉煌走向了冷清,年久失修,甚至变得无
人问津。这座历经百年蹉跎、跨越一个世纪经典的剧场此时更像个迟
暮的老人一般,任时光摧残,任世人忘却。人们经过西一路时,再也
没人去讨论它昔日的荣耀,剩下的,只是一座旧的快要垮掉的老戏楼。#p#分页标题#e#
          
                 2  振兴秦腔:易俗社破茧重生
              
    伴随着老陕们“振兴秦腔”的口号,易俗社秦腔剧场的生存状况
引起了圈内人士的关注。
  2009年6月,易俗社秦腔剧院全面完成了事业转企业改制工作,成
立了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该公司力斥1400万元重资
对剧场进行了维护和翻新,百年古老剧场得到了重生。
  重新修复的西安易俗社剧场拥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整栋建筑
古朴典雅、富丽华贵。走进剧场,那长方形的格子窗、屏风式的雕花
大门、暗红色的圆柱……让人感觉光阴回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人潮
涌动的演出场面。
  然而由此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优雅的看戏环境,还有横空出世的高
额票价。重新开业的易俗社剧场一楼有普通座位140个,票价为380元、
800元两档,而二楼的普通包厢价格为3000元,豪华包厢标价8000元。#p#分页标题#e#
据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介绍:“我们这里的受众定
位是商务、政务接待以及高端游客。”
  为什么票价定这么高呢?雍涛表示,他们从一开始就本着定位高
端的原则,力求观众在秦腔剧场看过演出后心灵得到震撼,视听得到
享受,体验高端秦腔艺术带来的尊贵感受。其次他还给我们算了笔账:
这次对易俗社剧场的整体修缮花费了近1400万元。包括前期对老戏楼
的勘察、安全性的维护、重新设计,后期的古建修缮还原、内部装修
装饰等等。按照正常的情况五六年应该收回成本,加上人工、水电、
税收、宣传各项费用。综合上述原因,票价就到了这个标准。
  一时间舆论四起。票价也被冠以“天价”之名。媒体上众多秦腔
老艺术家、戏迷的争议不绝于耳。质疑声、批评、甚至是问责汹涌而
来。绝大多数的意见是:天价票价脱离了广大群众,使秦腔这种源自
民间的艺术得不到价值回归,一味以高价标榜高端,实则尽失观众,
成了有价无市。
           
                3  天价开业:被称“赔本赚吆喝”#p#分页标题#e#
                  
    为了扩大影响,剧场在开业前夕重金请来十几位秦腔“梅花奖”
得主登台献唱,还从全国请来豫剧、评剧、京剧等北方剧种的一流名
角儿参演,这样的演出一直持续了一个月。虽然期间演出红红火火,
上座率不错,但却是“赔本赚吆喝”。4月份总共支出了224万元,而
收入不超过50万元。
  不仅赔钱,演出季过后来看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少。即使5月1日剧
场调整了票价,将普通票从380元降为按座位前后不同的180元、280元
和380元;8000元的豪华包厢也低折扣出售,情况仍然没有太大好转。
剧场每天的上座率持续下滑,叫人着急不已。
  秦腔剧场经营情况不好,原因仅仅是天价票价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与秦腔剧场票价相当的品艺园王木
犊剧场一探究竟。同样的仿古茶社装修,同样的陕西本土文化演绎,
同样的180、280、380三类票价,演出时上座率仍可以达到70%。
  据了解,最初王木犊剧场的票价定在50元、80元、120元三个档位#p#分页标题#e#
,每周只有周五、周六、周日三天表演。随着知名度提升,前来观看
表演的人也逐渐增多,有时竟出现爆满的现象。品艺园经理说:“有
爆满并不意味着就有盈利,我们开始用价格区分人群,把票价提升到
现在的水平,同时把演出时间增加,除周一外,天天上演。”
  经过2年的发展,王木犊剧场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户群,“谁来埋单
的问题,我们基本解决了,其中商务接待占到40%,旅游团队占到30%,
还有30%就是散客。”品艺园经理说。
  人来如织的背后,是人们对王木犊剧场的一种亲切期待:东北有
赵本山,北京有郭德纲,上海有周立波,陕西不是还有个王木犊!对
本土大众文化崛起的热望成了观众和经营者共同的目标。
  在品艺园王木犊剧场的节目中,记者发现曲艺节目确实可以采众
家所长,集合小品、杂技、相声、地方幽默、口技等于一身,共同汇
聚成一台吸引眼球、引人入胜的“大杂烩”演出。无疑这样的表演比
起秦腔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显得更老少皆宜。
  但采访中,剧场的艺术总监“王木犊”本人石国庆老师也不无惆
怅,句句提到文化产业市场化道路的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员和资#p#分页标题#e#
金的缺乏。
  说到易俗社秦腔剧场的时候,石国庆作为同行中人也颇为理解:
“易俗剧场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剧场表演的困境:票价定低了这个摊子
养不起;定得高了又没观众了,这是个矛盾。”

                4  再定位:求变能否获得新生?
  
    时值6月,在看到了之前两个月不成功的经营局面后,秦腔剧场的
管理人员有了新的思路,决定对剧场进行再定位和再规划。
  首先对剧场现在的观众进行细分。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经济条件
较好的中年人带父母来看;二是从外地归来重温故乡情的人群;三是
商务团体或是旅行团。
  由于这三类观众都不是稳定的客源,因此为了吸引更多年龄层次
的观众,易俗社剧场开始对自己的节目进行了调整。他们正准备打造
一台属于自己的节目,以剧社自己的演员为班底开展多元化经营。每
周排3天唱正宗秦腔,其他时间做综合类的节目,内容包括陕味喜剧,
以及对传统戏进行的“戏说”。比如将《铡美案》改成《戏说包青天#p#分页标题#e#
之铡美案》系列剧,在改编中植入现代语言和热门话题,来吸引年轻
人进入剧场。
  除此之外,为了稳定外来游客数量,确保旅行团这一部分收入,
易俗社今后将按照现代剧场的模式来运营。跟旅行社合作,每天下午
为外地游客表演各种秦腔程式化演出的技巧和短小精悍的短剧,让他
们深入了解秦腔艺术的魅力。
  “盛夏的天气,进到秦腔小剧场里,优雅凉爽的环境,古香古色
的氛围,再来壶本地的香茗,配着几场小型演出,与朋友可观赏可聊
天,应该是挺让人觉得惬意的!而且这类演出票价定在80元左右,易
于让人接受。”总经理雍涛说。
  “但是我们对推出的秦腔的高端定位并没有改变,剧场还是会坚
持高端的理念,只是会在营销上多动脑筋,让观众以适于接受的方式
走进秦腔的世界,这需要一个过程和多方力量的扶持,不是几个月就
能看出成败的。”
  公司后续即将推行的VIP会员制度,和大型企业、旅行社的合作均
在运作和筹备当中,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会本着对社会、对精粹文化
的负责的态度,努力做好秦腔剧场,效果还要一步步地看。

                 5  审美疲劳:折射秦腔的困境 #p#分页标题#e#
  
    虽说为天价秦腔买账的人不多,但平价秦腔又有多少人捧场呢?
雍涛表示,也许是陕西人一直以来消费秦腔的观念问题,人们习惯于
看免费戏或是赠送戏,如果要是掏自己的腰包看秦腔,多半是门可罗
雀。
  这与秦腔本身的问题也密不可分。有学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
秦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在弱化,年复一年,秦腔走向漫长的
振兴之路,恐怕就是基于这一事实。雍涛忧虑的是,秦腔作为农耕时
代先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种情感形式,与眼下这个时代的人,
尤其是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有距离,有隔阂,不协调,甚至不搭界。
  戏剧业内学者指出,要解决秦腔没落的问题,秦腔应注入新的时
代精神,体现新的审美价值,应与当今的主体人群沟通和对话。秦腔
除了内容上的革新之外,形式上的变化与发展似乎更为重要。一台戏,
演员的唱腔是否好听,表演是否好看,是尤为重要的。秦腔形式要不
断刷新和改观,努力解决悦耳悦眼的问题,力求赢得都市主流人群对
秦腔的青睐,拓展观众市场。
  振兴秦腔,最根本的是有赖于秦腔人才,特别是青年演员来振兴。#p#分页标题#e#
秦腔人才的断层是致使秦腔走向滑坡的重要原因。如何做好传承,传
者重要,继承者更为重要。如果能促使一代秦腔新人名角成长起来,
秦腔复兴的新面貌指日可待。
  市场之路越走越窄的秦腔要想获得重生,不仅要有名演员,更要
有好戏支撑。这就要求一批从业人员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剧本,重编剧
目,使之能唤起现代人的审美青睐。不要重复着“老戏老演,老演老
戏,老演员演,老观众看”的状态。   
              (本报记者  宋贝贝  王  睿  实习生  袁  琲) ?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