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呼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梁燕,博士,现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京剧为何屡振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

  优秀剧本的缺失,是制约京剧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一个好角儿是要靠一批富有代表性的剧目来支撑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京剧的辉煌鼎盛时期,仅四大名旦擅演的剧目便不胜枚举。其时,若没有数以百计的剧本出现,京剧不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了剧本,唱念做打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一个剧种的生存发展以及繁荣也就无从谈起。相形之下,我们当代的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家尽管有的在表演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他们远没有老一辈艺术大师那样的历史机遇,他们在剧本的选择、排演等艺术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难。

  剧本难求一直是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本来一个好的戏曲编剧就很难求:要有较深的国学功底,要有在摸爬滚打的经验,要懂得“场上之道”,还要有创作激情和才华……剧本的选择则要经过剧院的筛选,领导的决策,上级的批准。当一个剧本被选中,纳入了剧院的艺术生产程序之后,涉及的复杂因素就更多了,导演、演员、作曲、器乐演奏、舞台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如今的“角儿”仅仅只是个主演,艺术的自由度是极其有限的。虽然如此,我依然觉得当代的表演艺术家们要有意识地结交一些知识界、文化界的朋友,作为自己艺术上的谋士。、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身边的许伯明、冯耿光、齐如山、李释戡、王梦白、齐白石,都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精英;周围的罗瘿公、陈叔通、魏铁珊、徐凌霄、金仲荪等,也都是文人名士;从剧本的推敲,到风格的把握,他们对演员在艺术内涵的锤炼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待京剧,我们要有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京剧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个世纪以来,京剧走过了一条崎岖不平之路。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曾以过激而武断的态度,否定京剧的程式化、写意化的表现形式,推崇西洋戏剧的写实手法。他们的言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产生过较大的负面影响。从20世纪初到现在,国内几个京剧重镇始终在热忱地、充满自省精神地进行着京剧的改良、改革和不断探索。在肯定那些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之余,能否静下心来思索一下,我们在对待本民族戏剧的态度上是不是缺少一种应有的文化自信?如何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承传和变迁过程中保存自己的特色?如何能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同西方文化的交融中不丧失自己独具的精神?

  我觉得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自信心,一份教育青年一代热爱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心。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它在吸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很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文化。它的“文化保守”使传统能乐和狂言这两种古典戏剧样式在舞台上存活八百多年,至今绵延不绝。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对传统艺术进行保护的做法。

  面对青年一代,我们不该过多地指责他们疏离传统文化,而是要加大普及工作的力度,要让京剧艺术像《论语》、像《庄子》、像《红楼》、像《三国》一样深入人心,要让他们从中获得文化的乐趣,汲取精神的力量。如果我们的艺术家、教育家、文化工作者,多一份责任心,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一点推进普及工作的耐心,那么,京剧尽管有过涓涓细流的阶段,仍然会汩汩向前,奔流不息。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