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喜欢的就是我们要演的
  前天晚上还在山西农村,昨天清晨又赶回郑州,准备明天在中州影剧院开始的三场。河南海燕豫团长索海燕这些天马不停蹄地奔忙在舞台上下。说起这次,42岁的索海燕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这是他们这个经常在乡村、厂矿为基层百姓的民营第一回登上省会舞台。

  结缘大师

  索海燕是豫剧大师最年轻的女弟子。1998年,她拜师,虽然拜师时间短,影响不算大,但她是常派弟子中第一个率团走民营之路的人。

  戏比天大。这是老师经常告诫她的一句话。回忆起与常老师在一起的难忘日子,索海燕仍激动不已。她说,老师从来都对她毫无保留,经常抱病说戏。教了《红娘》,又教《花木兰》、《大祭桩》,一字一句地纠正她演唱中的毛病,使她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大为提高。

  她谈起了当年准备走民营之路而举棋不定时请教常老师的情景。鼓励她说:“你既然决定这么做,就大胆地去干。我当年不是办过香玉剧社吗?”老师的几句话打消了索海燕的顾虑,她决心学老师干事创业的精神,为戏曲发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立8年来,索海燕经历了无数风雨,她说:我最欣慰的莫过于有戏演,有观众看。作为常派弟子,索海燕并不拘泥于只演常派剧目。擅长演五大流派的代表剧目,演啥像啥的她,被观众誉为“旦角奇才”。索海燕说:“我得感谢老师超越门户之见的胸怀,当年捧得‘香玉杯’时我陈派的《宇宙锋》和崔派的《桃花庵》,反而得到老师格外的器重。之后的中,老师也从不要求我只演常派剧目,常常鼓励我撷取百家之长。”

  8年风雨民营路

  没有经济外援、企业赞助,也没有宣传炒作,海燕豫默默走过了8年的艰辛历程,从借钱、贷款起步,到借用农村的简陋排练,60多个演艺人齐心协力,不辞辛苦地走遍乡村、厂矿,靠高质量的赢得信誉,逐渐站稳脚跟。索海燕为记者说了一个细节:如今,80%的时,为了图舒服省事儿,用铝片、塑料等挂在头上充当“水鬓”,但他们依然坚持用传统的“水鬓”,冬天结冰碴,夏天捂痱子,贴在脸上很不舒服,但那样做效果好。“这是对观众负责。”

  索海燕的爱人,负责外事的冯顺英说,8年来近3000场戏,平均每天都有1场,多的时候一天要4场戏,每场戏平均收入上千元。由于人员机制灵活,大家积极性都很高,1年下来,除去人员工资,还能盈利10多万元。

  如今,当年欠亲友的款已还清,的戏箱从最初的十几箱,变成90多箱,灯光、音响设备也更新多次,的资产在逐渐增加,家底变得厚实起来。他们的足迹也踏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等省的广大农村。

  观众永远是第一

  采访中,索海燕接了一个山西的电话,是催她回去的,对方说观众正等着她上台呢。索海燕笑着说:我们没有金杯银杯,头上没有光环,只有靠观众的口碑。“说一千道一万,观众喜欢吃饱饭。”“3日起,我们将在郑州连续《大祭桩》、《陈三两》和阎派、马派、陈派折子戏,希望父老乡亲能喜欢。”

  索海燕说,面对市场,他们有三大法宝。首先,以多取胜。他们从观众的需要出发,主动学习更多剧目。目前,海燕豫可以的剧目有50多本,其中常演的剧目就有20多出。“会演‘五大流派’戏的常派弟子”,如今成了索海燕叫得很响的品牌。

  其次,靠质量赢得观众。海燕豫成立之初,就按照国有县级的标准,购置服装、道具和声、光、音响设备;而演员时,更一丝不苟,保证呈献出最好的表演状态。

  把观众视为亲人,想尽办法满足观众的要求,是的第三招。一年冬天,一个贫困山村的支书找到她,说村里的群众20多年没看过戏了,想请去。但他们实在没有多少钱给。索海燕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时,村民比过年还高兴。结束后,村民把家里仅有的鸡蛋、柿饼等送给,送的大南瓜吃不完,临走还放了一大堆。

  海燕豫的路如今越走越宽,虽然依然艰辛,但索海燕说,她从没想过退路。她说,下一步,打算进军浙江市场,而她自己,也要抓紧学习更多剧目,比如桑派的代表剧目《白莲花》等。她说:如果有余钱,还想请名作家给团里编写新戏,多为观众奉献好戏。

  索海燕的脸上写满了对民营未来的信心。

(摘自 《河南日报》)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