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热现象,是“赶时髦”还是促进昆曲发展?

来源:新华报业网

  “追星”的象征意义

  坐在记者面前的昆曲“二度梅”获奖者、著名昆曲演员王芳素面朝天,身穿普通羽绒服,一举手、一投足显得宁静、淡雅——生活中的王芳似乎太平常,如苏州小巷中随意走过的邻家小女子。以前的若干年里,尽管王芳在昆曲界声名远播,但生活中的她没有耀眼的光环,以至于她整天从居住的小区进进出出,也从没引起邻居的注意。王芳的被忽略似乎成了昆曲命运的写照,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昆曲就一蹶不振,几乎被人淡忘,谁还关心一个几乎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昆曲演员呢。不过,在2001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昆曲这支空谷幽兰一下子被推到聚光灯下,王芳很快尝到了“明星”的味道:一场接一场的,到处是鲜花、掌声,进出小区大门时,常常会被热心的高邻堵着“问寒问暖”。

  据记者了解,如今不少昆曲演员也如王芳一样,开始受到如流行明星一般的“追捧”,昆曲一下子走向前台,这种“追星”就不可避免被赋予象征意义,是象征昆曲的复苏,还是如这个时代众多的“追星”一样,是“赶时髦”?

  “赶时髦”成了一种浮躁?

  昆曲经历多年的沉寂后,如今受到如此“追捧”,让太多的人始料不及:整天唱着“周杰伦”、“林俊杰”的大学生蜂拥学校礼堂看昆曲;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的商人出钱出力为昆曲捧场;整天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普通市民也听起了昆曲;各路学者连篇累牍地撰写文章为昆曲鼓与呼;各地官员争先恐后为昆曲“锦上添花”。

  面对“昆曲热”,有人说,如此多的“追捧”本质上还是“赶时髦”,是浮躁的表现,掩盖了对昆曲真正的理解和欣赏。王芳的切身体会是,当初被人遗忘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那时候一年难得几场,还要求着别人来看,连赠票都常常被婉言谢绝,现在境遇好多了,倒不是要做“明星”,但哪个演员离得开观众的关注呢?

  “赶时髦”促进昆曲发展

  应该说,全社会对昆曲的“追捧”并不代表这些人都真正理解、欣赏昆曲,其中不乏追赶“潮流”之嫌,那么,如何理解这股潮流呢?苏州昆剧院副院长尹建民认为,这种热闹其实也是一种“补课”,全社会的“吆喝”毕竟把昆曲推到前台,培育了观众群,提高了观众的人文素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说,“关注”和“欣赏”是两个概念,不能指望所有的“关注”都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但没有“关注”何谈“欣赏”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全社会的“追捧”也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昆曲进一步超越自我,因为昆曲的“原汁原味”其实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青春化”、“现代化”就是一种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说,“赶时髦”也是昆曲发展的需要。结束采访时,王芳的一番话令人深思:“现在的昆曲是幸运的,但不管境遇发生什么变化,坚持艺术品位是第一位的,这个问题上没有‘时髦’可言!”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