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评剧歌舞团经验之二:创新,就是生命
戏剧院团面临一个严酷的事实就是业界所说的三老:“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老是老观众”,越演观众越少,越演市场越小。大厂评剧歌舞团大胆进行艺术生产上的探索,在戏曲母体上嫁接出了新品种,创作出了《男妇女主任》、《水墙》、《哭七爷》、《大花轿》等红遍全
-
红蕾秦腔艺术团义演引轰动 老团长感谢名演员帮助
最近,农家子女组成的“红蕾秦腔艺术团”的一连串义演,在长安引镇引起轰动,老团长郭宏继和他的弟子们心潮澎湃,都说如果没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著名演员张宁的全力支持,就不会有他们今天的回报义演。 回忆“红蕾秦腔艺术团”的前前后后,
-
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和刀马旦-京剧著名演员邓敏
邓敏,女,汉族,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和刀马旦,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班,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兼主要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分会西城区科教文卫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 该
-
河北梆子女伶的兴衰发展史
河北梆子脱胎于山陕梆子,前人多称作秦腔。因为它在清同、光年盛行于直隶省,故又称直隶梆子。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后,人们仍习惯以秦腔称呼之,简称梆子。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天津代表团将其正式定名为河北梆子。此后,各地同行依此称之,约定
-
“七仙女”选秀惹争议 不比黄梅戏比流行歌曲
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梨园擂台》与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联手打造的“寻找七仙女——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经过近半年的选秀大战,日前决出最后结果。来自安庆的吴美莲(见图)最终夺冠,荣获“七仙女”称号。虽然选拔创下戏曲类
-
昆曲的普及让下一代爱上了昆曲
“以前我认为昆曲只有爷爷、奶奶辈的人才会喜欢,直到那一次我真正近距离观看了昆剧,我才发现它并不惹人厌,反而很讨人喜欢。”这是一位走进沁兰厅、欣赏昆曲表演后的初二学生写下的观后感。昨天,“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座谈会上,一本
-
多方关注,昆曲渐热
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日前落幕。昆曲如今人才辈出,观者踊跃,景况已不可同日而语。600年的昆曲,素有“百戏之师”的盛誉,曾独占我国戏曲鳌头达二百年之久。 2004年,文化部颁布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
-
大厂评剧歌舞团经验之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大厂评剧歌舞团30多年来,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平均每年在农村为群众演出200余场,被称为农民的好朋友。赵德平说:“对待农民,我们要用虔诚和恭敬的心,像对待父母一样。” 李小白(省京剧院和省河北梆子剧院书记):大厂评剧歌舞团与农民群
-
“晋剧皇后”携山西“四大梆子”晋京演出
十一月三十日,山西戏曲“四大梆子”进京演出活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十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和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进行四场表演。山西“四大梆子”即山西晋剧(中路梆子)、蒲剧(蒲州梆子)、北路梆子(雁剧)、上党梆子为四大代
-
吼秦腔心开怀陕西方言有味道 秦风秦韵令人醉
“说出喜爱西安的100个理由”活动开展以来,众多读者参与其中,在纷至沓来的信件和电话中,很多人提到了秦腔和古乐,他们认为“秦腔唱出了陕西人的豪迈气概”。还有读者说,很多从西安走出去的影视演员也把陕西方言带到了大江南北,陕西话在影视作品
条件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