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幅耿家脸谱再现秦腔“兰州派”
《陇苗》杂志当年刊发的耿家脸谱 “我们集齐了200幅岳中华画的耿家脸谱,这下可以在秦腔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尽管没有乐队、没有演员这些活态的表演,但通过脸谱同样可以再现秦腔‘兰州派’这一戏曲文化中璀璨明珠的辉煌历史。”4月21日,兰州市秦腔博物馆负责人、我省著名戏剧家李智激动地说。 现存耿家脸谱来源于《陇苗》杂志 当日一大早,记者在市秦腔博物馆筹备办公室,见到了“完全版”的耿家脸谱。这200幅耿家脸谱是秦腔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省文化馆曾连续3年刊出在《陇苗》杂志上的图片集齐的,该刊物早已停办多年了。据了解,对耿家脸谱的刊发至今仅《陇苗》杂志一家,许多民间艺术家的临摹作品均模仿该刊物的耿家脸谱造型。当年《陇苗》杂志除每月刊发8幅耿家脸谱外,还出版了明信片、贺年片发往日本、法国等国家,法国博物馆还收藏有当年的耿家脸谱明信片。可见在国外人们对耿家脸谱的了解也是从《陇苗》杂志出版的印刷品开始的。这些脸谱对秦腔博物馆来说,是唯一表现当年(1911年到1947年)秦腔“兰州派”与其他剧种不同的证据。 独树一帜的“兰州派”脸谱 秦腔“兰州派”的脸谱,不但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的秦腔脸谱。别具风格,独树一帜。秦腔“兰州派”的脸谱,以著名秦腔花面耿忠义先生为代表。耿忠义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继承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秦腔脸谱。耿家脸谱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美观。耿忠义的笔锋如芒,勾勒入微,画出的脸子,骨骼棱棱,性格鲜明。因此,他的脸谱不仅成为当年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是流传在民间的美术品。过去有些食品店把他的脸谱挂在墙上,供人欣赏,大家通称为耿家脸谱。岳中华绘就传世的耿家脸谱据说当年耿忠义红遍全国时,并没有留下脸谱画像,那《陇苗》杂志上的耿家脸谱从何而来呢?当记者提出这一问题时,李智道出了来龙去脉:1951年至1952年,省文化厅邀请曾与耿忠义长年同台演戏的秦腔名家岳中华画下他记忆中的耿家脸谱。岳中华也演耿家路数的“兰州派”花脸戏,当年他与耿忠义合演的《双火焰驹》,两个艾谦,各显其能,耿忠义沉稳凝重,以声势压台;岳中华迅捷干散以神情取胜,交相映辉,堪称双璧。岳中华身量不高,面颊瘦小,但脸谱勾得非常精细漂亮。岳中华应该是绘出耿家脸谱艺术作品的第一人。目前,这套岳中华的原创耿家脸谱作品收藏在省艺术研究所。秦腔“兰州派”已逐步消失于舞台 随着老秦腔艺人的离世,后继秦腔人才的缺乏,制约了秦腔“兰州派”的持续发展。如今在兰州正规的剧团再也听不到“兰州流派”的演唱,只有在少数茶园才可以听到。而且目前我省秦腔演员表演时勾画的都是陕西秦腔脸谱。 据李智介绍,甘肃秦腔“中路流派”,也称秦腔“兰州流派”,是甘肃省秦腔的主流,盛行于清朝中叶至上世纪30年代,长达近300年。“兰州派”有四个特点:一是拥有一批自己独有的剧目,如《大雪山》、《黄花山》、《马踏连营》、《鸡头关》等。秦腔“兰州派”在同一剧目上和陕西秦腔的演法也截然不同。二是重功架,根据剧目中塑造人物形象要求,创造了一系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成套程式动作。动作中吸收融合了大量武术动作,特别注重腿上功夫,每个动作都极力强调它的装饰性、造型性和雕塑感。三是善造气势,为了适应表现神仙、豪杰英雄的场景需要,它结合表演使用火彩、油腻子并使之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舞台气氛。四是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脸谱,那就是“耿家脸谱”,就是兰州秦腔净角脸谱具体体现。在很长的时期内,秦腔兰州派在甘肃省雄踞一方,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拥护。可如今,甘肃省秦腔“兰州派”已逐步消失于舞台。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