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乡间小路,数着星星听着高亢悠扬的秦腔,这一幕永远刻在三秦儿女的丝丝缕缕情愫中,如今,两位身在京城的秦商却执着地迷恋着续写这承载着乡情的记忆。
“朋友们说我身在阳台洞察世界,我知道,我只是身在阳台听秦腔而已。”
尉洪朝,富士康精细组件(北京)有限公司组装厂厂长。尽管繁忙的工作是管理数千人的工厂,但在朋友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秦腔迷。
“吃饭喝水秦腔,秦腔排在第三位”,尉洪朝这样形容秦腔在生活中的地位。
与生俱来的爱
生长在关中八百里平川西部的尉洪朝从小就受到了乡土文化的浸染。那时候小孩子看的书少,而且几乎没有玩具,于是从老年人口里流出来的歌谣(当地俗语叫口口)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随着认的字越来越多,小洪朝对压韵的民间文学兴趣一天浓似一天。终于,他从父亲珍藏的诸多秦腔戏本中找到了“新大陆”——他发现,戏词既押韵又上口,于是小小年纪就开始把一出出折子戏背熟了。至今,在他的书架上,依然保留着当年父亲收藏的195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腔音乐》一书。
年少的记忆,像所有黄土地的陕西人一样,听着生产队大喇叭里的秦腔广播,凑到赶庙会时的大戏台前,静夜里的皮影戏将那余韵送到庄稼地包围的乡村小院,这正如贾平凹笔下的“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一样,小洪朝把儿时背诵的戏词与唱腔终于对上了“茬”。
“那时候,学校午后的大喇叭也是放秦腔, 兴趣就这样种在了心底。”说起往事,洪朝总是深情而又投入。
“官宦家女子真聪明”,说着说着,他就不自觉地哼上了那熟悉的旋律。
大学时代参与到戏曲协会的活动让尉洪朝真正深入地了解了戏曲的真谛,深埋在心底的记忆被发掘了出来。于是身在北京的他,也开始像家乡的人们一样,关注起陕西卫视每周一的秦之声来。
走上工作岗位,孤身一人在北京的他常常有一段秦腔音乐相陪,那是一段花音慢板。那是秦腔中一段抒情的片段,听着这段音乐,他好像回到了故乡黄土地的空阔高远,悠扬、舒展与放松相伴,于是浮躁的心灵重回宁静。
从商以后,心中那段旋律时时相伴直到2005年,一次上网改变了他的生活。
那是网上一则京城秦腔俱乐部的活动预报,像是唤起了久违的记忆,又想找到了失散的亲人一样,从此,北京的公园里多了一位唱秦腔的秦商。《花亭相会》、《走雪》、《苏武牧羊》,一出出折子戏,像是找到回家之门的游子,一下子通过音乐与唱腔倾诉而出。
“汉苏武在北海艰苦受尽,忍不住伤心泪抛洒胸怀,想当年在朝把官拜,朝朝带漏五更来……”在东五环外,记者看到了投入演唱的尉洪朝,此时的他,已经完全进入戏境,而生意的繁忙已被抛到脑后。
与秦腔的终身之盟
“每周日我都会来唱秦腔”,有时甚至有生意伙伴追他到唱戏的地方,这也没有改变尉洪朝雷打不动的秦腔生活。
最令他感动的是,自从秦腔穿过繁忙的商务进入生活后的第一个生日,尉洪朝收到了妻子送给他的独特生日礼物——一套戏服,包括靴子和道袍。如今,妻子也学会了唱秦腔《五典坡》,3岁的儿子更是听不到秦腔就叫起来。舞台上演绎不同故事,舞台下商务活动熙熙攘攘。尉洪朝认为,秦腔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在自费回西安易俗社演出的火车上,在秦腔社友的聚会间,戏曲让尉洪朝经历了更多的人生,培养了更多观察、体验、思考的习惯,更学会了坚持,他认为这一点与商业是相通的,比如经商,只有坚持,你才会得到比你想像的更多的东西。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