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半坡遗址,听秦腔曲调,品尝西安小吃……昨日,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一行兴致勃勃地在古城参观采访,丰富的内容,热情的介绍,紧凑的行程,让大家着实体验了一番秦风秦韵的魅力。 “我们的先民很聪明”
“这就是我们先民6000多年前生活的部落吗?”来到半坡博物馆,对于新中国第一个土遗址保护博物馆,大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陈列室,听着博物馆宣教室王主任热情而细致的讲解,看着一件件文物实物,那精巧细致的石刀石斧,造型优美的尖底瓶,古朴生动的彩色陶器,扑朔神秘的刻画符号,还有众多古代先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大批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大家认真地听着讲解,相机的闪光灯闪个不停。在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区,那古代先民的房屋遗迹,以及墓葬坑、大围沟、储藏室,还有埋葬小孩的瓮棺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摄像记者在紧张拍摄,电台记者在忙碌录音,文字记者不住发问,等到离开博物馆后,大家还在谈论着半坡遗址的文物“亮点”:人面鱼纹盆,独特的房屋建筑,精巧的鱼钩和骨针,利用重心原理的尖底瓶等。再想到这里众多的不解之谜,大家感叹说:“我们的先民也很聪明!”
把秦腔比作“陕西摇滚”
在回程的车上,大家依旧兴致勃勃,谈论着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我这次想做一个有关秦腔的专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台主持人杜炜是个敬业的小伙子,在此次西安采访中对秦腔特别感兴趣。这不,他在车里盯上了市委外宣办副主任陈永利,要求陈主任清唱秦腔并现场录音。面对放在嘴边的录音机,陈主任唱起了秦腔《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一段唱腔:“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休看我带铁镣裹铁链,锁住了我的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一段唱完,大家拍手叫好,说这是“陕西的摇滚”。杜炜告诉大家,自己吃过晚饭就到和平门外去听秦腔,并采访录音,还要抽空到西一路易俗社买一些秦腔资料。听说外宣办同志已经给他联系好了采访秦腔事宜,小伙子高兴得连声感谢。
“西安小吃名不虚传”
到西安不吃小吃,是每个人的遗憾。应大家的要求,市委外宣办安排记者们到西安饭庄品尝小吃,听到消息人人欢呼雀跃。“这是什么饮料?”“这就是有名的黄桂稠酒,也是当年杨贵妃喝的。”啜饮着香甜的黄桂稠酒,听着服务员所报的小吃名称:酸辣凉皮,金线油塔,泡泡油糕,还有“一口香”的小碗羊肉泡馍、枣沫糊和肉夹馍,更有那泼上油的油泼辣子滋滋作响,大家或小口品尝,或大快朵颐,一边品尝一边夸赞,说“西安的小吃名不虚传”。《经济日报》的女记者鲍晓倩边品尝小碗泡馍边说:“羊肉泡馍真好吃。”有的记者叫道:不是还有葫芦头泡馍和灌汤包子,一定抽空去尝一尝。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