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腔晋韵浸透三晋风情
晋腔晋韵浸透三晋风情1山西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戏曲艺术的摇篮”之美誉,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剧种而言,山西的地方剧种历史上有记载的多达52种,约占全国戏曲剧种的六分之一,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其中不仅有清新婉约、韵味醇厚的晋剧,腔高板急的蒲剧,慷慨激昂的北路梆子,粗犷明快的上党梆子,还有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地方小戏。这是我们山西的骄傲和自豪。本期专题先把作为山西第一大剧种的晋剧做一下介绍。 晋剧因产生于山西中部地区,所以我们亦称其为“中路梆子”。由于其流布区域广,专业剧团多,影响较大,也称之为“山西梆子”。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它与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号称山西的四大剧种。它主要活跃在山西省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河北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 晋剧的形成过程 晋剧的形成有几种说法,但大多资深专家认为晋剧是受梆子戏影响逐渐形成的。 梆子戏是明末形成于山、陕、豫相邻地区的戏曲声腔,俗称“山陕梆子”。大约从清代初年开始,山陕梆子逐渐传向临近的省区,和当地的民间艺术融合,先后孕育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梆子戏剧种,晋剧就是其中的一种。到乾隆中期,山陕梆子在山西中部地区已经有很深的影响,深深地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由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丰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山陕梆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出现了一些本地土生土长的优秀艺人,而且还出现了专门培养梆子戏艺人的科班。此外大量戏台的修建为梆子戏的演出提供了场所,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只在太原府属的各县就建有戏台40余座。这些戏台的大量修建为戏曲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戏台的 大量涌现也是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客观环境下,梆子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山陕梆子戏在山西中部地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清代嘉庆年间,已经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本地梆子戏艺人。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山陕梆子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已经不是最初流入时的原貌,在与当地的文化、语言特色、音乐风格、民间艺术的不断交融中,发生了音随地改的演变,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入乡随俗。随着这种变化的深入,就出现了一个与原来山陕梆子不同,具有自己明显的个性特征的新剧种,这就是晋剧。从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一个新兴剧种晋剧从它的母体山陕梆子中孕育而生了。晋剧形成的标志 一个剧种的形成要有它独立于其他剧种的特征。我们之所以说晋剧从山陕梆子中孕育而出,成为一个新剧种,说明它具有了一个独立剧种的标志。这个标志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音乐唱腔的改变。从山陕梆子传入山西中部地区,到晋剧形成前的一段时期,山陕梆子的音乐唱腔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在新的地域中吸收了当地的语言文化、音乐特色,发生了语言及音乐方面的地方化的演变,即出现了一个新的戏曲品种。 二是大量戏曲班社的成立。这段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戏曲班社。在这些戏曲班社中,有的以演出为主,有的以培养艺童为主。这些班社都是当时的富商或财主出资兴办的,由于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所以办班规模和声势都很大,令人刮目相看。仅以当时太原府属的各县为例,到清代同治以前出现的有声望的专业戏曲班社就有“云生班”、“三合店”、“五义园”、“三庆班”、“喜字科班”等。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业余性质的“自乐班”(票社),这些“自乐班”多为戏迷们自发组织进行的戏曲活动。 三是出现了一批本地的优秀艺人。由于戏曲活动的繁盛和班社的兴办,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本地艺人。很多有识之士办起了专门培养艺童的娃娃班,他们从晋南或本地买来十几岁的娃娃进行培养,先后培养出了二八黑、天佑黑、孟桶黑、彭根、宋兴儿、张公等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他们对晋剧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们是晋剧史上第一代有成就的名伶。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