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累计达到53人,位居全国第二。这53位民间艺术家犹如民间艺术的血脉延续着它们的生命,成为3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脉动。然而,他们的生存条件如何?他们肩负的责任又是什么?保护与抢救工作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让我们循着传承人的身影找寻这些“民间记忆”。
“非遗”传承人:是荣誉,更是责任
“我刚刚得知被命名为评剧传承人了,这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获得者、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团长、中国评剧十佳演员……拥有众多“光环”的评剧传承人刘秀荣笑着告诉记者,她很在乎这个荣誉。
刘秀荣师承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在全国评剧界堪称领军人物。然而面对评剧艺术日趋边缘化的现象,她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四处奔走。
“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去寻找评剧艺术式微的原因。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适合评剧表演特色的原创剧本。当年《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两台原创剧目让评剧红遍大江南北。但如今与社会现实贴近的评剧剧本太少了,使得它与黄梅戏、越剧等剧种相比渐渐处于劣势。另一个原因就是人才培养的欠缺。全省乃至全国没有一家高校开设评剧专业,培养评剧专业人才。这太令人遗憾了!”刘秀荣意识到作为评剧传承人的责任很重。她现在已经开始走进大学校园,深入到社会的戏迷群体中,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多地让评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延续它的命脉。
当记者问及是否愿意走上大学讲台广传技艺时,她的回答非常肯定:“‘传道授业’传承人责无旁贷!”
不仅评剧如此,我省的胜芳、屈家营、南高洛等民间音乐会同样面临消逝的危险;昌黎地秧歌、徐水狮子舞、武安傩戏、沧县的木板大鼓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入选‘非遗’传承人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从自己做起,上承下传把这些民间瑰宝传承下去。”与刘秀荣一起入选的第二批37位传承人和第一批16位传承人似乎早已达成共识,在记者采访中“传承责任”成为他们的首要奋斗目标。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