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获新生态传承
江苏昆剧院近日在苏黎世成功上演音乐剧版《桃花扇》,剧终谢幕时,苏黎世音乐大厅内1400多名观众为优美的东方艺术起立鼓掌。不久前,江苏省另外一个昆曲演出团体苏州昆剧院,携青春版《牡丹亭》精彩亮相中日文化体育教育年开幕式。而在2006年,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四所著名大学巡演十二场,每场演出座无虚席。   记者采访发现,在江苏,人称“百戏之祖”的昆曲,通过适应当代观众的“新生态”方式的传承,以稳健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走向世界舞台。 尊重传统求活求变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说,昆曲发展到现在,在程式方面接近完美,但如果完全用传统的方式表现,受众面会过于狭小。要让更多的人领略她的魅力,必须在尊重传统基础上寻求突破。   在苏黎世上演的音乐剧版《桃花扇》,减少了舞台的调度次数,以音腔表现为主,乐队被安排到幕前,换装和化妆都在台上,让外国人完整了解昆曲的表现形式。   为了扩大昆曲观众面,一年来,江苏省昆剧院共排出6个版本的《桃花扇》。柯军说:“昆曲是戏曲活化石,我们要在活字上做文章,而不仅仅作为化石来保存。”   改制释放艺术生产力   16岁的单雯因为演技出众,被破格升为主演,每月的薪水比同在江苏省昆剧院工作的父母还高。   2005年开始,江苏昆剧院从文化部门主管的事业单位改为经营性演出团体。“多演多得、优演优酬”激励机制改变了此前按资排辈的格局。   柯军颇为自豪地说,他们以市场作为参照系,演出场数从改制前的每年五十场左右,到2006年的300余场。票房收益让他们尝到了改制的甜头。院内的兰苑剧场,数年前还门可罗雀,现在每周六都会上演折子戏,“捧场”的戏迷不少。   同样搞得有声有色的苏州昆剧院副院长尹建华却认为,改制只是搞活昆曲的一种途径。   古剧生存新运作   苏州昆剧院选择了另外一种生存方式。负责苏州昆曲推广的苏州文广局艺术处顾晓宇说,“昆曲成为世界性遗产后,我们先后引进外资3300万元。外资背景为苏州昆曲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昆曲走向世界提供了通道。”   苏州昆剧院力推的青春版《牡丹亭》请著名作家白先勇担纲总制片人,文化名人效应明显。   据了解,目前苏州市政府对昆曲的投入有三部分:一是苏州昆剧院作为事业单位划拨的“人头费”;二是本地演出补贴,昆剧院每为苏州观众演出一场,政府就补贴一场;三是培养接班人和昆曲研究的专项经费。   在政府牵头下,苏州昆剧院还进行了文企联姻和文旅联姻。多家民营企业和商会为昆曲的公益性演出提供了数十万元资助;开辟周庄昆曲基地、同里民间戏曲基地等,整合昆曲与当地的文化内容,使文化价值最大化。   师徒传承   苏州昆剧院把骨干力量确定为不同级别的传承人。苏州昆剧院副院长尹建华说,自己作为传承人,有带徒弟的义务。作为回报,政府给他提供经费,但是他要上报具体的教授项目和进程,经费随着他的传承进度逐渐到位。   苏州昆剧院还确定每年元旦春节为“传承汇报演出和活动季”,考察师徒传承的成果。一批新人在这种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   培育市场就是培育未来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培育我们自己的昆曲市场还需要很大的努力。”顾晓宇说。在这点上,大家的目光都盯在了学校。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