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声·剧种小知:黄梅戏推陈出新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别称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因而影响日益扩大。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享誉海内外。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正腔中又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还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   近年来,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   (“中华之声—2005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将于今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在广州、深圳、佛山举行)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