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打底 东北闻名 闯关东“闯”出了二人转
在中国近代史上,“闯关东”是三大人口迁移现象之一,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极其深远。如今正在央视热播的52集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这段豪迈的历史,剧中小宋佳扮演的“鲜儿”进戏班唱二人转的情节,更是让东北人备感亲切。   不过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丛坤表示,这个情节的设置不太合适。“当时的山东女人都是裹小脚,走、跑都不太方便,闯关东也多是坐独轮车过来的,怎么唱二人转?而且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没有女孩子唱二人转。后期到了有女人唱二人转时,也应该是河北女人,因为二人转是闯关东的产物,最早来源于河北的莲花落。”   二人转来源于河北落子   丛坤表示自己已经从网上下载看完了该剧,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戏,《闯关东》跟之前热播的《乔家大院》一样,在民俗上下了很多工夫,其中有成功的,例如表现那时候采金、伐木、经商等情节;也有一些瑕疵,例如女人闯关东方面,“鲜儿”的经历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孔孟之乡的山东,当时的女人都要裹小脚,在文化观念方面也有点守旧,不会让女孩子抛头露面、加入戏班子,而最早唱二人转的女人应该是河北人。”   据省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主任常晓华介绍,东北的二人转来自于河北落子,“又叫莲花落,像是乞讨的人唱的,唱着说些吉祥话,比较单调,不过到了东北以后,莲花落又与当地的民歌、小调相结合,丰富起来。例如,莲花落最早不是东北语言,到东北后经过逐渐改造,变成用当地的语言唱,跟东北民歌小调、秧歌等形式相结合,还加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最后在不断的借鉴和吸纳下,就形成了二人转。作为民间艺术,二人转在民间走唱,随意性很强。”   不过对于二人转具体的起源,常晓华称说法很多,“有说莲花落打底、什不闲镶边;有的说是莲花落打底、秧歌镶边。还有‘莲花落有说有唱,大秧歌有疯有浪’这种俗语为证。实际上,二人转综合各家所长,表演的道具也由要饭用的两块板,变成了后来有个喇叭,一直到现在打鼓、敲锣一应俱全。”   二人转:从下九流到登堂入室   据常晓华介绍,二人转最早被定义为下九流,可能连娼妓都不如。最初的表演者有连土地都没有的乞讨的人,不过更多的是农民。在农忙时,他们耕地,在农闲时,他们就演起了二人转挣钱,后来慢慢由半职业艺人转变到职业艺人。当时也没有固定的舞台,二人转演员就走着演出,天冷了,就在屋里演,不冷的时候则找个地方就开唱,田间地头就是二人转的舞台,有时到茶馆给喝茶的演,有时到大车店给喂马、休息的人演,有时到林区给伐木工人演,有时也到采金的矿上演出,因为相比之下,这些人手里还能有点闲钱打赏一下。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二人转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有了演出的固定场所。二人转演员掌握的技能跟京剧类似,讲究“四功五法”中的手、眼、身、法、步,而具体到二人转本身,二人转演员就要做到唱、说、做、舞、绝。由于二人转艺人都各有风格,根据各自的嗓子特点,唱法和表演方法也都不一样,一个人唱一个样,曾有一段时间二人转非常受欢迎。民间流行谚语说:“二人转不能断了捻儿,断了就会没了盼;二人转不能到了头儿,老娘们想,老爷们愁。”特别能说明老百姓对二人转的钟爱。   二人转最早是俩男的演   常晓华表示,说剧中“鲜儿”不应该唱二人转,除了因为她是山东女人以外,还因为二人转有女演员出现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后,“以前的二人转都是两个男的演,其中一个男扮女装,而他上妆打扮叫‘包头’,意思就是男的把头发包起来演女人,然后憋出来类似女人的声音唱。”   此外,常晓华表示,根据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推断,男扮女的演员也只是简单装扮一下,脸上稍微画一画,有那么个意思就得了,让观众知道他是演女的。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