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带的以“奚琴”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山陕梆子”,开始向四周扩散传播,衍变为支系庞杂、势力强大的北方梆子系统,山陕梆子的北路化蜕化出一个北路梆子新剧种。该剧种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骨,流布于晋北、内蒙、陕北及冀西北等广阔地带,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赞赏。 明末清初,是北路梆子的形成期,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为北路梆子的成熟期,一是有了本地固定的班社,如:大成班、吉庆班、自成班、兴顺班、二如忘班,三顺园和老同庆班等。二是有了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剧目,如:乾隆时的《龙凤剑》、《朱仙阵》等,嘉庆时的《水晶宫》、《宝红裙》、《狮子洞》等,道光后的《美人图》、《闹皇宫》、《铁龙山》、《忠义节》、《日月图》等。 清同治至抗日战争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班社众多,总数约有一百几十个,他们分别活动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最北部,个别班社更远涉库伦(今乌兰巴托)及甘肃等地。名家多若繁星,仅进京献艺享名的就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云遮月”刘德荣、“盖七省”董瑞喜及“天明亮”、“捞鱼鹳”、“盖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数不胜数,“十六红”焦生玉、“十八红”马金虎、小“十三旦”郭占鳌等是其佼佼者。 1954年,在文化部和省领导的关怀下,北路梆子剧种恢复,1955年建立忻州专区北路梆子剧团,后大同市、包头市、宁武县、丰镇县、五台县及雁北地区陆续建立北路梆子剧团,并在忻县、雁北创办戏校,依靠幸存的老艺人贾桂林、王玉山等发掘剧目三百多个,使北路梆子枯树新枝,重获青春。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导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北路梆子音乐包括唱腔,曲牌、锣鼓经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为板式变化体梆子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上党梆子

下一篇:山西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