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一个平民剧团创造的奇迹
河南频道1月14日讯:2007年岁末,一个好消息传来:由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入选本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 一个由民营剧团创作的剧目能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这在全国是唯一。该剧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这在全国民营剧团中也是唯一。该团团长兼主演王红丽两度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这在全国民营剧团演员中又是唯一。众多的“唯一”,让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在全国5000多家民营剧团中创造了“奇迹”。 15年来,小皇后豫剧团演出超过5000场,观众2000万人次,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湖北、北京、天津等,并以《五凤岭》、《刘墉下南京》两出剧目出访台湾,成为中原文化的使者。 奇迹是如何发生的?一个民营剧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在戏剧市场不景气的境况下,为何能彰显出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找准市场求生存 对一个自负盈亏的剧团来说,丢掉市场就是丢掉饭碗。1993年,当小皇后豫剧团成立之时,王红丽就深深意识到,戏曲市场虽然在不断萎缩,但传统的阵地还相当可观。豫剧的根在农村,农民才是豫剧最热情的观众群。 根据观众的口味改戏,他们请来一批省内甚至全国著名的编剧、导演、舞美、音乐等方面的艺术家出谋划策,15年来,连续改编、移植、创作了《铡刀下的红梅》、《风雨行宫》、《美女涅槃记》等一大批新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的喜欢。至今,《风雨行宫》已演出了2000余场,仍然场场爆满,大受欢迎。《铡刀下的红梅》上演了200场,每场都是掌声哗哗的,泪水也哗哗的。靠着好戏、好演员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剧团的戏码也从最初的400元、500元变为3000元至10000元不等。 “平民剧团”的平民情结 王红丽常常说:“观众是俺们的衣食父母,一定要真心对待观众,真情实意地为他们服务。” 根据农村经济状况,剧团灵活掌握戏价,贫穷的村就少要点钱,有时甚至不给钱也演。一次,豫东尉氏县郝寺村的群众想看戏,但又凑不上钱请剧团。小皇后豫剧团得知后,无偿为他们演出了4天7场戏,临走时,群众就像送亲人一样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 豫剧长年演出的地点都在小城镇和乡村,演出场地偏僻、分散,翻山越岭,奔波劳累更是家常便饭。但演员们说:“当我们的演出得到群众的认可,台下报以阵阵掌声时,那吃苦受罪的情形就忘得无影无踪,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十五个严寒酷暑,他们跋山涉水、串寨走乡,往返于农村和工矿。 连进京展演和角逐梅花奖,也是一站一站演着去的。在中国剧协召开的座谈会上,一位专家激动地说:“这是一个有着顽强进取、奋力拼搏精神的剧团,是一个具有平民意识和平民风范的平民剧团。” 一路改革发展壮大 剧团不好带,是圈内人的共识。小皇后豫剧团改革兴团:打破大锅饭,引进竞争机制,剧团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在管理上,实行经理负责制;在分配上,根据演员艺术水平高低、贡献大小、剧团收入情况,合理拉开档次。 全团不过60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团结是主旋律,没有互相倾轧和“拆台”。所有演职人员都是一专多能,不光演戏,制作道具、装台卸台的活儿,也是大家齐动手。 1月7日,当王红丽向记者提起未来的发展时,她说,今年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和济源豫剧团合作创作一出有关愚公的新戏,要把《铡刀下的红梅》搬上银幕;还要筹备建设豫剧团自己的排练厅和办公房,再也不用东跑西颠地排练了;还要在郑州举行几场公益演出,回报社会、回报观众对剧团的关心。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