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朝阳沟》已深深印在了亿万百姓的心中,50年长盛不衰
从1958年3月在郑州首次公演至今,豫剧《朝阳沟》已深深印在了亿万百姓的心中:从城市到乡村,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兴致勃勃地传唱;当年首演的演员们,一出现在公众面前,立刻会赢得陈阵掌声;不少地方举办的各种晚会上,也少不了它的旋律。 这部首演时布景、道具总共花了十余元钱、从未获得过显赫大奖的戏,为何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在我国戏剧舞台上长盛不衰?在纪念《朝阳沟》首演5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剧组主创人员,再次印证了那个朴素的道理:生活永远是艺术的生命。 一部《朝阳沟》 一出新农村活剧 走进创演《朝阳沟》的河南省豫剧三团的会议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怀仁堂看完《朝阳沟》后与全体演职员的合影。它铺满了整个墙面,记录着《朝阳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三团最幸福的回忆和最珍贵的财富。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年逾七旬的老团长、《朝阳沟》导演之一许欣,激动得一夜没睡好:“《朝阳沟》是一出有生活、反映人间真情真爱的戏,这正是老百姓百看不厌的原因。” 许欣说,《朝阳沟》诞生在大跃进年代,写的却是人间真情。其中既有银环与拴保的爱情,也反映了婆媳、姑嫂、邻里等感情,还有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等,表现了中原淳朴热诚的民情民风民俗,这使得它能超越时代而不衰。 《朝阳沟》的作者杨兰春,有着丰厚的生活底子。他抗战时期投身革命,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并与河南省登封市大冶乡曹村的群众结下了深情。后来,这里就成了他戏曲创作的生活基地。 1957年,杨兰春回到曹村,白天同群众一起担水上山抗旱点种,晚上串门拉家常。村里各种各样人物的身世、脾气、语言甚至走路姿态都很熟悉。他还走遍全国各地的知青区,采访了数十个不同经历的知识青年。1958年,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烈情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朝阳沟》。 “这来自于多年生活的积累,生活中的银环就在今天的朝阳沟村,拴保是自己老家一个青年人的名字,老支书、拴保娘、二大娘的语言,都是群众生活中来的。”杨兰春说。 《朝阳沟》搬上舞台后,在城市只演了几场,剧团就分成两个小分队,身背行李,肩扛道具服装,到太行山区演出,接受老百姓的检验。 “我们到达红旗渠所在的林县,村民们敲锣打鼓在村头迎接。”许欣忆及当年,“演员们白天和群众一起修水库,晚上联欢演出《朝阳沟》,真是亲如一家人。” 2001年,三团复排《朝阳沟》,许欣又带领老中青三代演员到毛主席曾经批示过的河南郏县广阔天地乡体验生活,还请了20多名知青代表畅谈经历,让演员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拴保的扮演者王善朴和知青典型卢忠阳,保持了50年的友谊。今年78岁的卢忠阳原是郏县知识青年,高中毕业后毅然回乡,成为典型。“他是我的偶像。我一直记着他妈妈送他上学时说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毕业后回来给咱村记工分。’这成为拴保回乡为农民服务、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王善朴说。 因为《朝阳沟》的缘故,曹村把村名改为朝阳沟村,并成为三团的生活基地,演员们经常到朝阳沟村“走亲戚”。 “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在杨兰春的教导下,三团形成了一条死规定:每年有3个月时间深入生活,至少一个月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