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近日,安徽演艺集团与安徽多家网站合作签约,10家主流媒体、大型商业网站与安徽演艺集团联手建设“有戏安徽”网络专区,旨在强强联合推动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旺盛生命力。
自2017年9月起,安徽演艺集团创新打造“有戏安徽”,采用剧场、电视、手机、网络“四位一体”的传播模式,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传播技术融合,为戏曲的广泛传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截至今年3月,已直播演出18场,网络点击量达298万次,是传统剧场观看人数的103倍(按传统剧场满座为1600人计算)。广大观众和戏迷赞誉“有戏安徽”是“越看越‘有戏’”。
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李梅梅表示,观众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基石和土壤,“有戏安徽”有效地打通了演员表演和观众观看之间“最后一公里”,成为巩固老观众、发展新观众的重要平台。通过借力“互联网+”发展大势,推进艺术与技术“两术”融合、内容与渠道资源整合,在全国首开多渠道多平台直播舞台戏曲艺术先河。
从“有限制”到“无限量”
“有戏安徽”首场直播时,远在深圳的黄梅戏“铁粉”张女士就通过网络进行收看,她欣喜地说,“有戏安徽”让无法赶到现场的戏迷们也能看到精彩的演出,让戏曲演出从剧场戏院飞到寻常百姓家。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合肥市、安庆市、滁州市等地学校,组织广大学生从“有戏安徽”专区回看经典剧目唱段和新创作品,为学生们欣赏和学习戏曲艺术积累了宝贵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有戏安徽”突破“只有到剧场,才有演出看”的观赏模式,通过打造电视端、PC端、手机端等7个直播平台,建起“一云多屏”,实现“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从“小剧场”到“大平台”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传承,不能让稀有剧种成为活化石”。谈及对戏曲传承保护时,李梅梅说,传统戏曲需要普及,需要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把握网络传播受众多、影响广的优势,“有戏安徽”将平日难得一见的剧种剧目利用网络广泛推介,推动“有戏安徽”成为传承传播优秀戏曲的空中平台。尤其是,稀有剧种是戏曲舞台上的“大熊猫”“活化石”,由于流传区域较窄、从业人员和观众较少,这些剧种目前生存处境艰难。为推动这些剧种健康发展,“有戏安徽”先后直播展示《梨园寻根——安庆地方戏曲剧种(声腔)百年经典》和《安徽省稀有剧种(戏曲声腔)展演》等演出活动,我省现有的25个稀有剧种36个唱段逐一登台亮相,推动这些稀有剧目的代表性唱段有人唱、有人演、有人看,两场演出点击量达到192万次。
从“观看者”到“剧中人”
黄梅戏新星袁媛主演的剧目在平台上直播后,很多观众给她留言,热心地帮她分析剧本和角色,提出意见和建议。袁媛感慨地说,“有戏安徽”不仅是展示的舞台,还是成长的平台,就像是一个“大熔炉”,每次在这里表演,都会促使自己想着如何创新。
在“有戏安徽”平台,观众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既可以选择观看自己喜爱的剧目,也可以及时发表留言意见,真正实现从“观看者”成为“剧中人”,推动自己和演员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据了解,安徽演艺集团即将启动的2018“春之韵”展演,也将通过“有戏安徽”专区,实现同步直播。《万世根本》《遍地月光》《春风化雨》等优秀剧目将在舞台演出的同时,插上互联网高科技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