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戏曲“大咖”话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安徽戏曲界“大咖”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徽剧、黄梅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需要愿意沉下心去学“真功夫”的继承者。

  “我担心徽剧10年以后就没了,因为像我这老一辈‘徽剧人’去世后,徽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投身戏曲事业45年的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龙斌说,人才和观众的缺失是徽剧传承的两大瓶颈。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徽剧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自200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孕育诞生了被喻为国粹的京剧艺术。

  李龙斌介绍,目前,徽剧在安徽的现状不容乐观。新人不仅要学习演唱,还要有“翻打跌扑”的真功夫。他说:“学习徽剧很苦,收入又不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如果再不抓紧抢救,徽剧恐将消亡。”

  与徽剧一样,黄梅戏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窘境”。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代宗师严凤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朵金花”,真可谓家喻户晓,但随后少有黄梅戏的“大牌”明星出现。

  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亚玲认为,黄梅戏的发展需要后继有人。她说:“年轻时,我们从前辈那学艺、传承,如今,该轮到我们把传统文化传给年轻人了。”

  “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才就谈不上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家一级编剧、安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说,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避免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作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侯露认为,每年学院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招生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应该侧重对于青年人才的培育。”

  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国有358个戏曲剧种。到2005年,已有101个剧种消失,平均每年消失2个剧种。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