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唱的京剧里有样板戏,而且推荐的15个唱段里,有9个来自样板戏
京剧成为国剧,这没有问题;让学生唱点京剧,这也没有问题;但让学生唱的京剧里有样板戏,而且推荐的15个唱段里,有9个来自样板戏,这就成了问题。尤其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京剧进校园的曲目选择曾引出一场纷争;新近又付出消息,说“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曲目没有变化,名称略有微调”(5月3日《成都商报》),又引起一场争议。其实,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曲目之争,凸显的是非音乐意义。    要知道,前前后后的所有争议,都不是冲着京剧去的,冲的是样板戏。五年前提议京剧进课堂的全国政协委员孙萍,她本身就是唱京剧的国家一级演员。孙萍以保护国粹的名义提议京剧进中小学的课堂,但到曲目公布的时候,发现大部分是样板戏,一批京剧界人士则以为这些曲目的确定也来自孙萍的提议,因为纷纷指责孙萍。于是,孙萍再次提议要求调整曲目,反对样板戏进中小学课堂。现在,京剧已经在争议声中走进课堂了,曲目如何变化,都不影响这京剧就要唱起来了。但争议毕竟存在,能否让这京剧不仅唱得欢快,也唱出意义来?这里还有一些道理可说。    样板戏是文革的产品,但文革毕竟过去三十年了,像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的人,可能不多了。即如汪曾祺所说,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政治史上一场噩梦。“样板戏”也是中国文艺史上一场噩梦”的年轻人,估计也不多。反对样板戏进中小学课堂的人,并不是害怕样板戏真能僵尸还魂,而是表达一种情绪性的文化惩罚。既然样板戏可以冻杀百花,一花独放,那么,今天就让百花齐放,偏就封杀样板戏这一花。就曲论曲,样板戏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毕竟凝聚了许多京剧艺术家的才情与心血。花被采插到了四人帮的头上,却并不影响它还应算得上是朵花。    样板戏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创伤,是不应淡忘的。简单地将它称为“红色经典”,很可能是对红色的一种亵渎。不久前,我的老师,原来的大学中文系主任,现已退休,他郑重其事地打来电话,要我写篇文章,替他表达一个意思。因为他对央视的戏曲频道,居然还在教唱《龙江颂》的“手捧宝书满心暖,一轮红日照胸间”,感到不可思议。就像让中小学生唱《海港》的“任凭那妖风掀起三尺浪”,能让小学生懂得这“妖风”跟《西游记》讲的不是一回事吗?于是,就有了一个小道理。就像“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