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梁益鸣演出京剧《清官册》(资料图)
他出身贫寒,自身条件不好,但始终坚守自己的梨园梦;他一生钻研马派艺术,孜孜不倦、谦虚好学,并有幸受教于京剧大师马连良。他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梁益鸣。
2015年是梁益鸣诞辰100周年。近日,纪念梁益鸣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风雷京剧团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追忆讲述梁益鸣生平的艺术故事,共同缅怀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
“马曲益鸣”
梁益鸣生于农村的贫穷家庭,8岁时进入位于北京天桥原歌舞台迤东六合公东坛根的“群益社”科班学艺。他天赋条件不佳,没读过书,也没看过戏,比不上梨园出身的孩子见多识广,但他学艺刻苦,每日都给自己加私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科班逐渐崭露头角。
梁益鸣初习武生,后改老生。他的老生戏初宗余(叔岩)派,后逐渐痴迷于马(连良)派。每当马连良在京城内各大戏院演出时,他几乎必到场观摩,观后便从吐字行腔到表演身段反复练习,细心揣摩马派的特点,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钻研马派艺术。他渴望拜马连良为师,但一直未能遂愿。为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增加知名度,他曾邀萧长华、侯喜瑞、姜妙香等诸多名家相佐,于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马派剧目。
直到1959年6月初,44岁的梁益鸣拜58岁的马连良为师,多年夙愿终于实现。马连良对梁益鸣所演的马派剧目均给予细心指导和点拨,使梁益鸣的演唱技艺更上一层楼,不仅表演更加潇洒、飘逸,而且唱腔也流畅、甜美了许多。
据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迟金声回忆,梁益鸣唱腔好、音律准,一生潜心钻研马派艺术,常演的剧目包括《群英会·借东风》、《四进士》、《苏武牧羊》、《甘露寺》等,其马派风格特点鲜明、深入人心。
京剧表演艺术家叶蓬说,梁益鸣学习马派表演,不求形同,但求神似,由此受到观众的喜爱,被称为“天桥马连良”。“不同于一般泛泛地学马派,他是在马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叶蓬说。
座谈会上,不少京剧名家都提及梁益鸣心系马派,用京剧谱写了他追求艺术的一生。97岁高龄的武生泰斗王金璐更是为此题写了“马曲益鸣”来追思梁益鸣对京剧马派艺术的传承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老师先演我再演”
几十年来,梁益鸣尊师重道、提携后人,他的艺徳在梨园行也被传为佳话。座谈会上,戏曲评论家赵晓东说起这样一个细节:1962年,马连良排演《海瑞罢官》,在排戏时,梁益鸣向老师提出他也想排,老师当然支持并允许他到排演场看排练。于是,梁益鸣天天扎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的台上盯着老师,把这出戏暗暗记在心里。他从俱乐部回来便召集人马“照方抓药”。等马连良的戏排好了,梁益鸣的戏也排成了。但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马连良演出《海瑞罢官》的第二天,梁益鸣才开始演这出戏。
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吟秋和梁益鸣是舞台上多年的搭档,回忆起两人交往的往事,今年已86岁高龄的吴吟秋仍历历在目:“在梁先生的身边演出,我获益匪浅,可以说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跟梁先生是分不开的。一次和梁先生同台演出,我不小心唱错了一句。下台后,我对梁先生表示歉意,没想到梁先生只是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嗨,台上不错哪错啊,下回注意就行了。’梁先生这短短一句,说得我立马不紧张了,也让我终生难忘。”
回忆起梁益鸣的为人,座谈会上的名家、友人无不交口称赞:“梁先生着实低调,一辈子都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除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梁益鸣还有一个身份——北京风雷京剧团前身“鸣华京剧团”的创始人。
有着70多年历史的北京风雷京剧团其前身为“民乐社”,1937年在北京天桥天乐园正式成立。社长张起,主演梁益鸣,1942年改为鸣华社。1952年剧团改名为鸣华京剧团,团长梁益鸣、张宝华。1959年改名为新燕京剧团,1971年更名为北京风雷京剧团并沿用至今。
在为广大观众带来精彩演出的同时,梁益鸣也为北京风雷京剧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鸣华京剧团时,剧团演职人员50余人,并成立团带学员班。剧团每天固定日夜两场,周日加演早场。每人都身兼数职,勤俭办团、节约开支,每年皆盈余10余万元用作公益金。
在风雷京剧团现任团长松岩看来,纪念老一辈艺术家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大师的艺术传承下来。为此,2015年12月下旬,由风雷京剧团主办的纪念梁益鸣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演出中,梁益鸣之子梁少鸣现场演唱了梁益鸣唯一留下录音资料的剧目《打窦瑶》中的经典唱段及京剧传统剧目《大登殿》等。“京剧属于‘座儿’的艺术,演员的舞台生命就是在舞台上,风雷京剧团每年有不少于500场演出。我们通过不断的演出来缅怀大师、激励新人,将梁先生的高尚情怀和精湛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我想这就是对梁先生最好的纪念。”松岩说。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