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20年前,上海京剧院与上海市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开启了一个戏曲普及的重要项目“京剧走向青年”。昨天,这个项目迎来了20周年的纪念日,一批由这个项目培养出来的京剧爱好者登上天蟾逸夫舞台。本次演出以全国9所高校学生及青年教师、资深票友为主体,奉献给观众的是《草船借箭》、《芦花荡》、《明末遗恨》、《文昭关》、《虹霓关》等五折传统京剧及四段清唱,涵盖了梅、程、荀、马、麒、杨各流派。这是“京剧走向青年”丰硕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
昨天参演的9岁的吴东泰演唱了《智取威虎山》选段,刚刚在市民文化节市民京剧大赛中获得第八名,是年纪最小的参赛者。吴东泰就是“京剧走向青年”培养出来的京剧新苗。他的老师庄顺海是上海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上海京剧院一直推动着京剧在青年中的普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上海京剧院就已正式成立对外辅导部和人称“飞行学校”的业余艺校,通过与教委、学校联合编写教材、培训音乐教师等方式,构建起了“京剧走向青年”活动的雏形。1995年,被媒体誉为“冬天里的一把火”,以上海京剧院进京为首都高校大学生演出《曹操与杨修》、《盘丝洞》、《智取威虎山》、《岐王梦》并取得热烈反响为开端,“京剧走向青年”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京剧走向青年”其实是一次对艺术推广方式的重要探索。上京走的是业余普及与专业推广的结合之路。他们编写入门教材,去各大学校巡演,由史依弘、严庆谷、王珮瑜、傅希如等多位著名青年演员担任主教老师。而从1990年代成立的上京业余艺校,常年“飞行”于上海各大中小(幼儿园)学校,平均每年教学点多达40余处,行程约5万公里,因而被业内称为“飞行学校”。
老师们完成了2000余次的课程,至今辅导了3000多名学生,这其中,不少学生就此成长为专业戏迷,更有许多人就此考入专业的戏曲院校,选择了京剧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吴东泰也就是庄顺海在艺校里发掘出来的新苗。庄顺海已经教了几百名学生了,他对青年报记者说,青年人对京剧充满兴趣,关键是要有这么一个平台,让他们接触京剧。
在大规模普及的基础上,挑选和培养未来京剧艺术的继承者,这正是“京剧走向青年”最重要的意义。近年,“京剧走向青年”又出现了更多新颖的传播形式。比如“follow me京剧时尚课堂”和“京继人”项目。前者是从2007年起,上海京剧院推出的主要针对青年人的京剧课堂,其中90%学员都为“两白”(即初次接触京剧的“白丁”和“白领”),到今年已经是第16期了,学员300余人。“京继人”就是“京剧走向青年”培养出来的对京剧充满热情的京剧拥趸的共同的名字。这些拥趸常年围绕知名京剧演员当志愿者,为他们的演出提供一系列的策划和帮助。而上京会给这些志愿者团队提供大力扶持。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表示,传统文化的繁荣必须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发展全局,不仅需要台上的从业人员在技艺上的继承,更需要台下的观众与市场的不断开发与继承。而“京剧走向青年”计划就是业余观众普及和专业演员培养的一次重要实践。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