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戏剧“孵化场”正升温

   

12月9日,孵化计划成果展首场话剧《菜鸟的狂想》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上演。

 

  12月9日,孵化计划成果展首场话剧《菜鸟的狂想》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上演。

  

第十届“大戏节”作品之《心心相印》。

 

  第十届“大戏节”作品之《心心相印》。

  

全省地方戏剧交流汇演之潮剧《柴房会》。

 

  全省地方戏剧交流汇演之潮剧《柴房会》。 本文照片由文宣供图

  最近,广东戏剧界相当热闹。上月底,“粤戏越精彩——粤剧与广东省地方剧种经典折子戏交流演出”火热上演。这个月初,广东戏曲编导领军人物梅晓、尹洪波学术研讨会先后召开,广东省第三届编导培训班开班……这一系列举动,都彰显了本土戏曲人传承、发展戏曲的拳拳之心。除了专业戏剧人,非职业戏剧人也不甘落后。不久前,第十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三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也在羊城狠狠火热了一把,甚至吸引了不少外省大学生及非职业团体都前来参赛。

  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戏,只有催生自己的戏剧人才,才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创作出具有岭南特色、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戏剧作品。近年来,广州戏剧人一直都在尝试调动职业和民间戏剧力量、创造本土戏剧文化氛围,为让羊城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又一个戏剧中心城市而努力着。

  编剧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广州戏剧界。为此,早在2012年初,在红线女老师的关心和广州市文广新局的支持下,“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便开始启动。如今,3年过去了,该计划先后孵化排练了粤剧《歇马秀才》《如姬与信陵君》《鹅潭映月》《胡贵妃》《三生》,话剧《菜鸟的狂想》《七月落薇花》等多部作品,并将于12月9日-15日在成果展演中先后与羊城观众见面。

  当下,戏剧市场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乌镇为例,经过3年发展,“乌镇戏剧节”渐渐展露个性,连沪上剧迷们也逐步显现“戏剧节达人”的腔调。呼朋唤友来场乌镇之旅,“看戏”成了时髦的休闲方式。那么,广州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戏剧“孵化场”?从近来羊城各方活跃的戏剧力量里,倒可看出些端倪。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专业编导当“领头”,带动剧种良性发展

  剧本乃一剧之本,想要出“好戏”少不了好的编剧和导演。曾任佛山市创作研究院院长的一级编剧尹洪波是位“高产”作者,他退休后写的40多部戏中有20多部已经被搬上了舞台,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级戏剧奖项的作品,但他对此依旧不太满意。“一出好戏必须格调高、观众爱,能让剧团挣钱、争着演、常常演,而不是唯奖是论,这样地方戏剧才能通过一出出好的剧目把剧种传承下去。”在尹洪波编剧艺术学术研讨会上,他拿出了近两年创作的三个新剧本:《三剂药》、《七巧环》、《深宫戏法》,均为了“走市场”而作,且相当切合广东地方戏剧特色——《三剂药》适合排京剧,《七巧环》可以排广东汉剧,《深宫戏法》可以排成丑行比较突出的剧种。

  戏剧评论人士张晋琼的观点是:“立于舞台需雅俗共赏,既富传统戏曲的魅力又有现代意识的清醒关照,其戏曲编剧更应该有清醒的文化自觉。”现任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导演梅晓认为,导演做到“守土有责”相当重要——“专业导演不是‘玩家’,应该知道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在哪里。想要做采茶戏的音乐创作人,最少要把采茶戏传统的谱系学会70%;再比如粤剧,更有成百首曲牌、小曲,不融会贯通又如何能创造新的程式?”在他看来,“导演没有改革剧种的权力,只有‘迁就’剧种,了解它的文化,才能在此基础上去赋予新的东西。”所以,导演有责任潜移默化地教会演员中国戏曲的美,在此前提下排戏,才能事半功倍。

  12月2日,广东省第三届编导培训班正式开班,王安奎、梅晓、尹洪波等都将授课,“播下种子,才可能产生人才,才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去传承、发展戏曲。”

  年轻一代担“大梁”,“孵化”计划初现成果

  2013年12月8日,红线女老师驾鹤西去。当年,红线女生前非常强调培养编剧、出新戏的重要性。从2006年起,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便尝试以外聘形式从“粤剧编剧研究生班”中外聘青年编剧,为这些青年人才提供条件,组织采风、创作、研讨。然而,这种只组织创作,召开研讨,最后发表剧本的模式,显然不是剧本创作的最终目的。一部好的戏剧创作必须以搬上舞台为目标。只有这样,作品得以检验,人材得以成长,才能最终留住人才。

  为此,2012年初,“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正式启动,今年100万元经费得到落实,让该孵化计划再上台阶。3年多来,该孵化计划先后孵化排练了粤剧《歇马秀才》《如姬与信陵君》《鹅潭映月》《胡贵妃》《三生》,话剧《菜鸟的狂想》《七月落薇花》。12月9日,话剧《菜鸟的狂想》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上演,这部戏的导演便是年轻的专业编剧杨晓丹。对于这个“孵化计划”,她颇有感触,“她给了年轻人一个更大的平台,让我们接触戏剧更加容易,而且让年轻人看到了不同的、新的活力。”

  戏剧创作绝不仅仅是几位业界编剧“大腕”的事情,“让年轻编剧的作品能够在舞台上立足,检查自己的对错,才能让他们尽快成长。”正如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所言,只有催生自己的本土戏剧人才,才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创作出具有岭南特色、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戏剧作品。此外,梁郁南还介绍,“孵化计划”在第一阶段展演后,还会对“孵化计划”条例进行一些创新,并向社会开放这个平台。

  在新戏“孵化”的同时,让年轻的“同行”有机会同台表演、彼此观摩学习,也是提升艺术水准的一大方式。实际上,上个世纪的中旬,“交流汇演”是一种演出的常态,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有着各式各样的交流和汇报演出。许多优秀作品就是从这个舞台脱颖而出,加以打磨,成为经典名作;众多表演艺术家也是从这个舞台崭露头角,绽放光芒,成为一代名伶。上个月底,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的为期3日的“粤剧与全省地方戏曲剧种经典折子戏交流汇演”就让这种形式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包括粤剧在内的11个地方剧种,23个剧团,30个剧目的戏曲名家与青年演员同台演出,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贤集”,还网罗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例如广东汉剧院的管乐莹、梅州市山歌剧团的潘锡岳等等,他们虽然新芽吐蕊,但却是广东戏剧界的未来和新兴力量。

  在汇演之后的研讨会上,各个剧种的专家、演员齐坐一堂,就编剧人才培养、演出市场拓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正如戏剧评论家,原广东省剧协秘书长黄心武所言,“要想让广东戏剧得到进一步发展,艺术研究所这样的机构就应当发挥它的作用。”他强调,一定不能把它当做“专家机构”,要让戏剧走出“戏剧圈子”,让各方有识之士都加入戏剧发展。此次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俊华就加入到了研讨当中,会上他针对戏剧发展“用足政策”对接公共文化服务、明确定位兼顾剧团走市场以及传统戏剧和当地文化民俗研究团体合作等问题提出的见解得到了在场戏剧界人士的赞赏。由此可见,未来年轻一代想要担起“大梁”,除了“平台”,这样的研讨更不可少。

  非职业戏剧培育“土壤”,民间力量促进发展

  广州大学生戏剧节今年已经走到了第十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也走到了第三届。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11月底,第十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三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以下简称“大戏节”)在广州话剧艺术中U13非职业剧场闭幕。对此,大戏节组委会副主任、广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筱頔强调:非职业并不代表不专业,非职业演员对整个城市的戏剧文化和市场实则大有裨益。

  所谓“非职”演员,便是演员也不靠这个养家谋生,只是希望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戏剧这个媒介来进行表达,因此他们的思维和创造不受羁绊,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没有条条框框是其最大的优势。如今,广州有大量喜欢戏剧的白领,他们虽然不是职业戏剧从业人员,但他们经过一定戏剧教育培训后,相当一部分学员会自己成立剧社。此外,广州拥有众多的大学生剧团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大特色,据悉,单单华师就曾经有五六个剧团。

  实际上,国外的非职业戏剧已经发展很多年了。“大戏节”作为“非职业戏剧”的一部分,如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对于广州话剧土壤的培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据了解,目前13号剧院已有超过1万名会员,这个数据如果加上“非职”的部分,将会更多。王筱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将广州的民间戏剧力量集中起来,“通过他们来调动和创造广州的戏剧文化氛围,让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又一个戏剧中心城市。”如今,广话剧艺术中心成立的“非职剧场”便是大学生和青年非职业戏剧人专属的戏剧基地,成员有非职业演员、教师、社工及志愿者等,参与程度相当活跃。不仅如此,未来,“非职”演员还有与职业演员同台排练、演出的机会,这对于非职业演员是很好的提升机会,而他们也会和职业演员碰撞出很多火花。

  除了演员,在戏剧评论方面,民间青年戏剧评论人才队伍也成为了羊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历时半年,《视点:“青评点梅花”的剧评与观察》最近与市民见面了。“青评果”是广东省青年戏剧评论人员的乐园,以“独立思考,敢于直言;对话创作,促进评论”为宗旨,成员们既非庙堂,亦非山野,而是两者间青年的聚合体,平时少有机会在岭南看到各式各样舞台演出(尤其是戏剧)的他们,在今年羊城举行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集中竞演的催化下迅速出生和发声。从5月到现在,通过他们的文章和讨论,在一个看似不大的范围内让专业与民间,舞台和评论,演出者和观众各对关系之间都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经过半年的发展,如今,他们已经开始进入观众和业界的视野。在艺术创作多样化和新兴化的今天,面对现代娱乐环境、多元文化选择,戏剧评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了多样性。由于“苹果们”自身的职业和专业背景不同,视角和切入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在剧作本身、演出呈现和评论生态等方面的思考有了丰富的讨论,不仅让羊城戏剧圈有了自己民间的“戏曲自媒体”,更培育了一个敢于且乐于发声,以新锐的语言进行灵活而快速传播的戏剧评论氛围。

  正如专家所言,“青评果”等这样的民间行动,不仅成为了连接舞台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更激发了广大观众的观演兴趣和热情,促进观演关系的梳理,又能反作用于舞台艺术创作,它们和越来越多的羊城“非职业”戏剧人一样,在做着有情怀、有筋骨的文化传播,这势必对未来羊城戏剧氛围和人才的“孵化”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