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如何创新

在我们这个社会说改革与创新无疑是时髦,那代表着思想的先进与进步。要是说谁反对改革与创新,那基本上就代表着思想的封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但是笔者听说,在英国等西方国家保守是个褒义词,至少是中性词。英国的第一大党就叫保守党。社会有创新能力,人有创新能力当然是好事。但是作为越剧来说,笔者认为用“创新”来要求艺术创作是不恰当的。印象中越剧要创新这个观点是周恩来提出。好像说越剧都是女子演的,太软太柔,要创新要引进男演员等等。确实现在的越剧很娘、很软,但是老辈演员的越剧却是硬朗的,且硬朗中带着优美。周恩来总理这样说的原因,应该是跟北方的京剧、秦腔等相比了。

  为落实周总理的指导,上越成立了实验越剧团并开始引进男演员,尝试男女合演。但是男演员的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在目前男演员中史济华、赵志刚还比较有名气。赵的嗓音条件不错,扮相也可以。据说上海观众很喜欢他,但是笔者个人始终认为他的唱腔太过软腻,显得波澜不惊,缺乏应有的起伏与变化,像枯井里的一潭死水令人难言喜欢。他在浙江这边受欢迎程度肯定要低很多。现在转行拍电影的余少群,土豆上有他唱越剧的视频。也是柔软有余,阳刚不足。刘觉扮相太武,又加一副苦瓜脸。缺少书生的儒雅与书倦味。还有史济华、张国华等声音、外表又太粗犷。扮武将、农民或许不错,扮风流倜傥的书生显然就不合适。男演员也许就是适合一些现代戏,古装戏里远不如女小生来得出彩这已是共识。徐玉兰的张生比刘觉的风流倜傥得多,这是公认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越剧专走女演员之路,还是男女合演都是形式,其实是伪命题,不必过份注重。重要的是演员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只要个人有条件有天赋,又足够热爱越剧表演。就不必拘泥于他的性别,男女都欢迎。一般来说越剧更适合女生唱,至于男生适合不适合只能看个人。有适合唱越剧的男生,当然畅开怀抱欢迎他来到这个行业。但是业界不必为了打破女子独撑舞台的情况,而刻意的招收男演员!

  说回到创新,这个词用在越剧上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首先来理解清楚何谓“创新”。 “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新东西。用在艺术创作上,创新显然更容易被理解成表现形式上的不断创造,而不是内容上的创作。可是艺术的活力应是内容上源源不断的的创作,而不是表现形式上的不断创新。越剧的表现形式其实已经相对成熟、固定,任何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的创新空间是始终有限的。只有内容的创作才有广阔的前景!电视、电影的活力在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不是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搞什么创新与花样!同样,舞蹈歌曲之类的艺术,莫不如此。他们的生命力与活力都在不断推出好作品,而不是表现形式上的不断创新。越剧要保持活力,要有能力不断推出好作品、好人才、好听的唱腔,而不是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如果业界能有表现形式的创新当然也欢迎,但是可遇不可求。只能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自然而然中的创新。不能过于强调,在兹念兹的为创新而创新。像现在的越剧舞台不断增大,灯光、布景、道具不断引入高科技,使整个舞台越来越美仑美奂,就是社会进步后的自然结果。如果社会科技没有进步到这种程度,业界再怎么讲创新,也创新不了!

  中国的戏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已经基本成熟完整。如是还要求从业者不断创新,只能将业界带向迷茫与混乱。会因此产生许多混乱的认知:一,会让业界误以为已有的表现形式已经落后,所以理论界才这么强调越剧要“创新”! 二,会让从业者把当下观众不断流失的原因,往表现越剧形式已经落后的认知上误导。而不是反思自身诸如基本功不足、表演水平不足的问题!三,既然现在的表现形式已经落后,那怎样唱越剧才不落后?才能让观众回来?出路在哪里?从业者会因此产生很多的迷茫与混乱!

  相反,如果理论界不是整天提倡越剧要创新,而是强调越剧要不断创作,问题就简单而明确。观众不断流失,当然是业界自己没有把作品创作好、表演好造成的。是自身出了问题而不是观众出了问题。需要反思改进的是自己,而不是在表现形式上不断下刀子。主动的会去思考,是不是演员自身唱功不足,表演水平不足才造成观众不断流失?是不是编剧没有把剧情编排好,导致吸引不了观众?是不是音舞美及唱词的编撰与唱腔设计不好,不足以表达故事与情感变化,使观众不爱看?诸如此类等等。解决的出路自然就是编、导、演、音、舞、美,在各自的范围内不断提高自己,以吸引观众,让观众重新走进戏院。这才是越剧的出路之所在,不是吗?不断提高唱念做打表的能力,不断创作出好作品,才是越剧的出路,难道不是吗?

  笔者认为,目前理论界越剧要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十分错误的。它已经不断把越剧带向歧路,而且正在带向灭亡。它使整个业界对自身的前途与越剧的出路,显得一片迷茫与十分混乱!因为提倡创新,而产生种种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从业者,几乎人人都在念叨越剧要创新。可又人人都不知道怎么创新,才能重新吸引观众!骑驴找马,显得一片混沌与迷茫。从太多的访谈节目中可以看出,很多人尤其年轻演员对越剧的未来,非常的不确定,对自身的前途充满迷茫与困惑!

  如前所言,越剧的衰落原因很多很复杂,需要检讨的地方有很多。在太多太多致越剧走向衰落的各种因素中,指导思想的错误,却是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中的重点!越剧要不断创新和流派要传承的两大错误观点,才是最最需要检讨的内容。这才是越剧不断变得衰落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就是这些错误的指导思想,使得越剧最近几十年,一直走在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先有思想才有行动,先有意识才有动作。思维有了,行动自然就有。指导思想的错误,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和对越剧造成的伤害比任何具体的诸如基本功不足,表演能力不足等等问题都更加严重。基本功不足,最多是个人问题。而指导思想的错误,却是系统性的伤害。它影响的是整体大环境,使从业者出现整体性的认知偏差,才是致命性的!

  对于越剧表演应该提倡创新还是创作,笔者对创新的理解到底对不对,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很多的印证。

  茅威涛无疑是越剧中生代中的优秀代表,几十年来,她一直孜孜不倦的活跃在这个舞台。在好多人出国、留学、嫁大款、转行、唱歌、拍电视、拍电影,弃越剧而去的时候。她一直忠诚坚守着这个阵地,令人敬重!为了越剧的兴旺与发展,她也作了很多创新上的努力。新《梁祝》、《江南好人》等等都是她在创新上努力探索的成果。在新《梁祝》大胆引进了伴 舞,《江南好人》在表现形式上变化得更大。茅威涛挚爱越剧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是这种创新应该是失败的。不少真正喜欢越剧的观众,并不认可这种“创新”。特别是《江南好人》都说走得太远,在本地的演出,最后戏没有演完观众都走掉了。这台戏从头到尾,从演员的打扮举手投足都不像越剧。

  新《梁祝》在形式上的最大变化,是去掉手袖,加强扇子的运用。在这台戏上扇子的使用贯穿了整个剧情,不但“草桥结拜”,“三年同窗”,“楼台会”,“山泊临终”,扇子都是其中的主角。在整场戏中,两位主演动不动拿把扇子摆在正胸前。表情庄严而肃穆,俨然让人觉得他捧着的是一炷已经被点燃的香烛,而不是一把扇子。甚至梁、祝两人一起读书,竟然也是对着一把扇子而不是一本书!导演如此突出扇子的运用,让人匪夷所思。整个演出中,这把扇子不断在观众眼前晃来晃去。不但影响了观众对剧情与唱段的欣赏与聆听,实在也影响了演员对角色的塑造与情感的表达。这里的扇子更像舞蹈上,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载体,而不再是戏曲中的一个普通道具。扇子与水袖本身都是越剧中极其普通的道具,新《梁祝》中抛弃了水袖,却把扇子提高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让人恍惚以为这把扇子,好像这把扇子才是这出戏的灵魂。是梁祝至高无上的虔诚信仰的载体,而梁山泊与祝英台反过来才是这把扇子的陪衬。看着整台戏,让人有哭笑不得之感。相信这是导演所认为的创意与创新,跟演员不一定有关。但是这样的创新,无法让真正喜欢越剧的观众喜欢。这样的创新安排,从营销卖点的构造上或许是成功的。但从越剧表演来说,充其量就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而已,对剧情的表达其实适得其反。利用道具是为了表达剧情、塑造角色、传递情感,而不是反过来让整台戏围绕着一个小小的道具旋转!新《梁祝》中的“思祝下山”的设计与唱词的创作,笔者认为其实不错,颇具文学诗赋之美,内容安排上也有耳目一新之感。可惜整剧诸如此类在内容上的实质创作太少。

  新《梁祝》动辄一群人挥舞着扇子翩翩起舞,伴舞的方式,更像晚会上的歌伴舞表演。《江南好人》看上去完全不像越剧,更像西方的歌剧或者话剧。 南京越剧团近年的几出戏,同样也是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舞台变得非常的华美,实质的表演内涵上却乏善可陈。上越同样也如此,新《红楼梦》、《蝴蝶梦》、最近的《舞台姐妹》。这些戏都有把越剧往音乐剧、歌剧、舞蹈剧、话剧方向引导的明显意图。新版《红楼梦》舞台上的场面很大,布景很华美,服装很华丽。但在表演上、剧情编排、唱词、唱腔设计等等这些实质内容的创作上,却完全承袭老版旧红楼。可是演员的表演能力与唱功,跟徐玉兰王文娟还有周宝奎徐少红等前辈大师,又完全不可相提并论。这样的戏可以演三五场,让喜欢越剧的观众图一时新鲜过过眼瘾。但绝无可能连演几十场上百场,成为年轻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从这几个大剧团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提倡创新还是创作对从业者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几个大剧团的重心明显都放在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不是实质内容的创作与突破。这如果不是被“越剧要不断创新”的观念误导了,还是什么?如果不是越剧要不断创新的发展观念,让业界普遍形成越剧固有的表现形式已经落后,才不被年轻人喜欢的认知与思路。他们何至于对越剧的基本语言,基本表现形式,纷纷的进行如此多的改变与迎合?业界何至于这么普遍的,不约而同的在表现形式上下手,作为突破口去吸引观众?

  说起来越剧的观众应该远超过话剧的观众,可是业界的所谓改革创新,竟然不断把越剧话剧化!事实上,随着网络及手机的兴起,现在年轻人连电视剧都越来越少看了。可是电视界有因此在电视剧中,无谓的引入歌舞表演来吸引年轻观众的做法吗?戏曲就是戏曲,歌舞就是歌舞,电视剧就是电视剧,互相之间的区别本身是非常明显的。现在业界竟然不断的抛弃戏曲的艺术特点,把越剧不断往歌舞、歌剧、电视剧上靠拢。浙百、上越、南越应该可以代表当下越剧界的顶尖剧团了,当然还包括福建芳华。他们的思路与方向,就代表了当下越剧界对越剧的理解与认知 。一般观众对越剧的认识与印象,看的也就是这些顶尖剧团的表现。台步、身段、水袖、 唱、作、念、表、戏服、扇子、靴子等等,本身就是戏曲区别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不说他的表演形式是不是真的落后了,单从保持自身特色才是艺术的生命力而言。业界不断抛弃自身的艺术特点,把越剧改得四不像,也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吸引不了几个新观众,更会失去老观众!现在的歌曲都不断加上表演的内容,特别歌星演唱会上,有很多表演的成份。说明相比于单纯的唱,带有表演性质的演唱更吸引人!音乐界同样也有以唱为主要表达方式,带有故事情节的音乐剧表演。说明以唱为主的表达方式,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越剧能不能吸引观众,本身不但要求唱得好,更有表演得好不好的要求。现在从业者不从自身唱功不足、表演水平不足方向反思与提高。却把越剧往表演内涵更少的歌剧、音乐剧、舞蹈方向引导。只说明他们对越剧的发展思路,被“越剧要不断创新”的错误观点带歪了!

  文艺界有句话叫“戏不够,舞来凑”。这话意思很明显,只有歌手实力不足时,导演才会派上一群人载歌载舞的凑气场。春晚上只有新人才有伴舞,真正大牌有实力的歌手,从来都是一人安静的独唱,舞台上干干净净的! 王菲的演唱会从来就没有伴舞,自己也很少跳,从来也不请嘉宾。就一个人,仅仅靠唱的功力,撑起一个晚上几个小时的演出气场!宗师时代的越剧能被观众喜爱,也是因为前辈深厚的唱功与表演能力,而不是其它花俏的内容。舞台上出现这么多的伴舞,其实是影响演员的情感与情绪表达的。连大牌歌手都不喜欢太多的伴舞,何况本身完全就是塑造人物的戏曲表演!现在越剧舞台上搞这么多新花样,说好听点是创新。说不好听点就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唱腔与表演没有自信了,才黔驴技穷的要搞这么多华而不实的噱头来吸引观众!既然对自身的唱腔与表演能力不够自信,那解决问题的出路,应该想尽办法提高唱功,提高表演能力才对。而不是搞表演形式上所谓的创新!但是业界并没有这样,还动辄说要与时俱进的创新。那显然他们是认为越剧衰落的原因出在表现形式落后了,而他们自身的唱功与表演能力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甚至已经很好了。据笔者了解,业界基本上是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没有什么问题与不足的。一切的衰落都是越剧表现形式落后了,是电视电影兴起之过。所以他们的努力方向一直在表现形式上不断的创新,在舞台、灯光、音响、道具、服装、水袖动作上努力!把越剧不断向电影、电视、歌舞、晚会靠拢。为了让越剧重新兴旺,业界其实真的很努力。他们很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越剧重新得到观众的喜欢。但是在错误的指导思想指引下,他们的努力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方向错了,路只能越走越叉,目标只能离得越来越远!

  过度追求表现形式创新。还有一个严重后果就排戏成本不断提高,票价也只能不断提高,这在前面已经提及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宗师时代的越剧,到现在其实已经面目全非。现在所谓的创新,就是全部在表现形式上动脑筋。布景晚会化,舞台综艺化,水袖动作舞蹈化、杂技化,台步随意化,唱腔歌曲化,剧情影视化。真正属于内容上的创新,本身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唱法唱腔,却一直死守着流派宗师的固有唱法。

  为了避免业界产生认识与理解上的混乱,所以,本人认为再不能用“创新”来表达对越剧发展的要求了。如果实在要用创新词语的话,那也应该是唱腔和流派上的不断推陈出新。而不是基本语言、基本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这才是一条有无限可能与广阔空间的出路,不是吗?理论上它可以让每个演员都有成功的可能与希望!可以促使每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追求的演员,都能抱着极大的希望与梦想去唱戏。打开前辈流派的束缚,沉下心来,付出足够的刻苦与努力,加上一点先天的禀赋与悟性,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不是吗?而现在“创新”的口号,只会让演员越来越找不到方向,越变越浮躁,越来越迷茫!

  既然目前形式上的创新努力,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没能将越剧重新带向繁荣。那业界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这个指导思想到底起了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有没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作为观众,笔者要说的是,如果业界再像现在这样,一边固守着仅有的十大流派,把流派模仿奉为不可逾越的圭臬。一边却在越剧的基本语言,基本表现形式上不断动脑筋,进行所谓的创新!不断把越剧弄得越剧不像越剧,歌剧不像歌剧,话剧不像话剧,舞蹈又不像舞蹈。不但吸引不了多少年轻观众,越剧迟早也会被业界自身的行为所消亡!

      作者:苗竹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