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戏班和演员

昆剧能够一度成为剧坛之首,与它拥有一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有着密切关系。昆剧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

  早在明万历时,吴中已有名演员蒋六、王节、宇四、顾筠、顾三、陈七等人(潘之恒《剧评》);南京有“最能发笑感动人”的名丑刘雅(周晖《金陵琐事》);杭州有“能歌新生,发音清澈”的李九官(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著名“串客”有金文甫、王怡庵等。著名的昆剧戏斑,南京有沈周班(袁中道《游居柿录》),大官僚所蓄家乐戏班有申时行、邹迪光、张岱等班。

  明末清初,士大夫蓄家庭戏班之风更盛,不但用以自娱,亦用以应酬宾客。著名的“家班”有南京阮大铖家班、常熟徐氏家班、山阴祁豸黄佳家班、长洲尤侗家班等。各地著名戏班,北京有聚和、三也、可娱三大名班;南京有兴化、华林等班;苏州有寒香、凝碧、妙观、雅存等班。这一时期,出色的演员,净有周铁墩、孙阎王、苏又占,正生有陆石角、徐大声,老生有张得容,小生有吴其玉,旦有王紫稼等。著名“串客”有彭天锡、丁继之、王寿熙、苏昆生等。女戏班如戏剧家李渔的“女乐”也颇负盛名,其中著名女演员有乔复生和王再来。

  清雍正以后,苏州已出现专供演剧用的戏馆。据记载,著名班社在苏州、扬州、杭州三地就有数百之多,大班多至一百余人。其最著名的为集秀班(《燕兰小谱》),誉之为“苏班之最著者”。此班活动达半个世纪之久,至道光七年才解散。除集秀班外,苏州还有聚秀、结芳、连喜等致十班。著名艺人有五旦金德辉、老生陈艺先、净色马文观、二面饯云从、副末王九皋、大面王炳文等。

  扬州为盐商集中之地,商业繁荣,昆腔戏班之多也不亚于苏州,最著名的有老徐班、老黄班、大洪班等。名艺人有老徐班的副末徐维琛、老生山昆壁、小生陈云九以及场面朱念一的鼓板、唐九州的三弦等。此外,扬州还有著名女班双清班。在北京以乾隆时徐和班,嘉庆时金玉班、霓翠班最为著名。在南京,乾、嘉年间名班先后有庆丰班、庆余班。

   嘉庆末年,北京已无纯演昆腔的戏班,昆腔艺人多集中于以“曲子”著称的四喜班内。道光初,他们又重整旗鼓,组成集芳班,但不久即告解散,艺人复转入三庆、和春等徽班演唱。当时被绘入“同光十三绝”(同治、光绪年间的十三位演员)画中的,大多是“昆、乱兼擅”的艺人,其中以唱昆剧为主的,只有徐小香、朱莲芬、杨鸣玉三人。

  道光、咸丰年间,苏州由吉祥会先后组织了大章、大雅、鸿福、全福四大昆班,均极著名,历时也久。同治三年(一八六三年)起,四大昆班先后进入上海,其中鸿福班与昆弋武班合作,渐渐蜕变为武班,与擅演昆剧文戏的全福班,有“文全福、武鸿福”之称。此外扬州的著名昆班老洪班也经常到上海演出。咸丰初,上海创建了专演昆曲的“三雅园”,成为上海昆剧活动的主要基地,维持了三十——四十年之久。到了同治末、光绪初,京班陆续南下,京戏园纷纷兴建。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大雅昆班名旦邱阿增和名丑姜善珍先脱离昆班,进入集京、徽、梆子于一台的“天仙茶园”,次年,昆剧名净邱炳泉和名小生周钊泉等也加入“天仙茶园”,并兼演京剧,继而当时影响最大的名旦周凤林也脱离大雅昆班,加入“大观”、“天仙茶园”等京戏园。周凤林一身兼擅五旦、六旦和刺杀旦,表演以细致、生动、泼辣见长,跌扑功夫高人一等,而且精于音律,嗓音出色。他改搭京班,给上海昆班以很大的打击。到了光绪十六年(一八九O年),苏州昆班基本上退出了上海剧坛,而以京、昆合班形式活动。后来,苏州大章、大雅、全福等班,虽曾先后在上海张氏味莼园另辟基地,但也只是时作时辍,勉强支撑,到了光绪三十年,终告停歇。

  在昆剧消歇十多年后,一九一七年有直隶高阳专演昆弋戏的荣庆社进京,班中名演员有贴旦韩世昌、黑净兼老外郝根基等,荣庆社昆弋合流,不仅使北方昆剧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且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北派昆腔,今称“北方昆曲”。

  这一时期,南方昆剧在大城市中极度凋敝,全部演员仅存三四十人,只能合并成一个文全福班。它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江浙诸乡镇。一九二一年,昆曲爱好人土穆藕初、张紫东、徐凌云等,合力在苏州创办昆剧传习所,邀请部分全福班老人如沈月泉、吴义生等任教。至此仅存的全福班也宣告解散。

  苏州昆剧传习所共招收学员四十人,艺名都以“传”字排行,表示昆曲艺术薪传不息。五年后毕业公演,有老生施传镇、郑传鉴,小生顾传玠、周传瑛,正旦沈传芷、王传蕖,五旦朱传茗、姚传芗,六旦张传芳,大面沈传琨,付王传凇,丑华传浩,脚色齐全,技艺颇精,数年后,改名仙霓社。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仙冕社方告解散。(中国网)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