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黄叶红楼》将来沪演出

10月10-12日,北京市曲剧团创作、反映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晚景生活的曲剧《黄叶红楼》将在上海人民大舞台献演。该剧视角独特,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故事与小说情节融为一体,既有曹雪芹对“红楼”人物的品评,又有他与笔下人物命运的心心相惜之情。这样的作品,以北京曲剧的京腔京韵来表现,别有一番韵味。

    《黄叶红楼》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而创作,首演于2013年。曹雪芹一生坎坷,晚年居北京西山黄叶村,晚景凄凉,《红楼梦》尚未写完便遗憾地离开了人世,那是1763年。《黄叶红楼》题名中“黄叶”与“红楼”并举,以“红楼故事”映衬“黄叶村生活”,构思巧妙,讲述的就是曹雪芹生命的最后十年在黄叶村创作《红楼梦》的故事,编剧让曹雪芹与自己小说里的人物有了隔着时空的情感交流。

    剧情沿着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应地舞台空间也分割为一个现实空间,一个《红楼梦》的故事空间。舞台后区搭起一个60公分的高台,《红楼梦》的故事在 的故事,曹雪芹都会对人物进行评点与反思。导演陈蔚认为了样的舞台空间设计,“既是为了表现出两者间的时空区别,也不影响演员的表演、布景的设置,还可结合灯光的运用,给观众一种那些故事发生在云端的梦幻感。”

    虽然是写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但《红楼梦》洋洋洒洒百万言,不可能所有情节都容纳进来。编剧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手法,将凤姐弄权、元妃省亲、黛玉葬花、贾府被抄、宝玉发疯等情节,有机地嵌入剧中,重点写了宝、黛、钗三个人物。

    如第三场《宝黛钗》讲述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感情纠葛,但戏里让三人在各自“小隔间”里表演,没有做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导演陈蔚这样解释:“小隔间象征的是他们各自内心的空间,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唱出对命运的感悟。” 比如黛玉唱的是《红楼梦》中最美的一段“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由葬花这一诗意的行为延及自身命运的不确定性,引发出无限感伤之情。现实中的曹雪芹,见此情此景,由人及己,不由感叹到:“此情依依牵魂魄,叶落时节更忧伤。三十一年无家园,黄叶村里忆芬芳。若无黛玉洒清泪,青山何处诉衷肠?”“红楼”人物与曹雪芹,在舞台上自然而然地勾连起来,他们分处不同时空,相似的命运互相映衬,一虚一实,共同作用于观众心头,形成一种人生与命运之喟叹。

    剧中饰演曹雪芹的演员盛国生感慨道:“曹雪芹这一生十分坎坷,《红楼梦》可以说就是泪哭成的书,而台上的贾宝玉的情感,其实就是曹雪芹自己的情感。”有几场戏,不论是排练还是演出,他都泪流满面,“黛玉葬花,还有黛玉死后出现在曹雪芹和贾宝玉之间的魂……那种感觉,就像自己亲历一样。”饰演贾宝玉的青年演员杨海岗也深有同感:“演到动情处,泪水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剧组的演员们说,曲剧《黄叶红楼》是用泪水和汗水浇筑而成的。

    地方戏曲,贵在通俗。这样的“戏中戏”结构会不会影响一般观众理解剧情?北京一位年过七旬的曲剧爱好者金大妈,对时而跳脱、时而对话的情境表示:“理解起来并不难,这是演曹雪芹怎么写《红楼梦》的故事,以前我们都是看才子佳人,这回看的是活生生的曹雪芹。”老人一语道出理解该戏的关键之所在。

    《红楼梦》研究者张云认为,《黄叶红楼》“将虚与实、真与幻两相交融,观众自己便可以在‘黄叶村’和‘红楼梦’之间,在‘戏如人生’和‘人生如戏’之间,做切换,如此结构,更增添观众看戏的意趣。”

    据悉,该剧演出期间,还将举行一个小型学术论坛,邀请京沪两地四个地方戏曲院团的掌门人与四位专家学者进行对谈,探讨地方戏曲的创作与现代生活、现代观众和精品意识的关系。

曲剧《黄叶红楼》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