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河北梆子《孟姜女》在河北省话儿童剧场热闹开锣

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凄美的经典爱情悲剧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此剧更加注重题材本身赋予的传奇性和神话色彩,尝试着用新的视角和观点重新诠释这段凄美动人的神话故事。

    该剧以孟姜女的情感发展为线索,以春、夏、秋、冬四个章节,形成了散点式文本结构。孟姜女和范喜良在春季的期盼中完婚,在盛夏的烈日下断魂,在寒秋的孤灯下缝制寒衣,在严冬的风雪中寻找爱人的踪迹……全剧以大写意的叙述方式,细腻的抒情笔调,清晰、形象的展示了一个女人的情感历程,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孟姜女的艺术形象。

    长城跨越两千多年的渺渺岁月、茫茫空间,将古代和现代高度浓缩和组接在一起。它是一座民族精神和伟大创造力的丰碑。它将蒙恬的风华岁月和壮丽的梦境熔铸其中,它将范喜良等百姓的血肉凝注其内,既有皇家气概,也有百姓心声,更是千年长城的自我诉说……

    春季在虚幻的期盼中临近,寒衣在凄美的歌声中铺展,孟姜女在梦一般美丽的幻觉中向范喜良缓缓走去……

名家评论:

刘锦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

    河北梆子《孟姜女》是一台好戏。孟姜女的故事题材流传久远,但成戏不容易。相比之下,“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比较容易编戏。其中有人、仙共育的一双儿女,有“七月七”,有燕子搭桥,有天河王母,有夜晚抬头可见的双星等等,好编。而“孟姜女”,只有一个字:哭。所谓“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孟姜女》的编导,几易其稿,共同结构出这个有情有致的戏剧情节。有花烛成亲,有老少同被抓丁,有众苦役背石的悲壮,有秦将蒙恬的威严和长城的凛然,有少妇“春闺梦”,有老者招魂,有借来民间传说的“滴血认骨”,进而演绎“人鬼情未了”,一步步把戏推向高潮。能把原本只一个“哭”字的故事,做得不仅有泪水的飞溅,还揭示了某些历史的底蕴,实属不易。

    戏好看,有赖于4位极称职的演员。我一向认为,彭蕙蘅的戏,演来聪明而透亮,十分难得。在孟姜女形象的塑造中,她使出了周身解数,深入把握人物,唱做俱佳,大获成功。雷保春宝刀不老,他的演唱让我领略到了当年老一辈梆子名宿的遗韵。可以这么说,想听这一口儿,就得到俺河北来。饰演范喜良的陈宝成可圈可点,那身段做派,漂亮边式。让这戏听有听头,看有看头。剧中蒙恬,似乎游离于故事,但却代表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花脸演员常春生的演绎非常到位。

    此戏中呈现的孟姜女的形象,堪称一个典型。她是古往今来多少无辜女人的代表。你看了孟姜女,禁不住为那些终成寡妇和怨妇的“匹妇”们,掬一把清泪!这就是形象的魅力,远非在戏中连篇累牍的说教所能达到的。

    再说说从张曼君导演艺术中所受到的启示。在此转引一位智者的话:“好的东西,总令人不安,比如读黑格尔,看歌德,听贝多芬。”可以这样说,曼君是一个令舞台和观众时时感到不安的导演。她不让她的舞台有长度的一寸、时间的一秒的乏力、疲塌、松散、空白(指空洞无物的那种空白),每时每刻都令观众处在昂扬感奋之中。她首先从剧作文本和文本所反映的一片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灵感——必需寻找到自己的灵感,再以此为契机,使这灵感或以波浪式推进,或以波澜式荡漾开来。你会感到,她在舞台上时时向自己挑战。反过来,再把观众征服得伏伏贴贴。有趣的是,她还能从本没有多少灵感的剧本中,“超越”剧本,从该剧本所涉及的生活中自行获取灵感,经过一番精心巧妙为之以后,再呈现在舞台上,一下子大大改变了剧本的原貌,有人称之为“化腐朽为神奇”。

    打个农事的比喻,曼君做导演,不是“广种薄收”,而是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出《孟姜女》,从和编剧共同修改剧本算起,直到戏搬上舞台,花时半年有余。仅此,便足以说明曼君导演所付出的辛劳及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崔伟(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这个戏看完之后让人非常惊奇,首先,《孟姜女》找到了这个题材独特的形式感,这个形式感是用人生的自然世界的四季,来表现一个女人青春、命运、情感和家庭的变化。四季中有孟姜女每个阶段最美好的憧憬、最深情的思念,最哀怨的痛苦和最悲壮的反抗,同时四季中又有一种年轮的、历史的、沧桑的感慨。

    孟姜女,这个人物既没有她的特点,也没有具体出身等细节。只有两点千古流传,一个是她的哭,体现一个女人的力量;一个是她的颂,体现一种情感的永恒,所以我觉得用这个春夏秋冬四章,找到了他讲述的独特的形式感,而且又有扬长避短的巧妙。如果他光讲孟姜女的故事,也许讲的是孟姜女的生命历程,但是他却缺乏一种,简单的历史传说中,所迸发出的强烈的力量。把一个强烈的东西通过平凡的讲述,给降低了。而春夏秋冬四章这样的展示,每一章节都有人生的意义。比如说春,他把这个女人和范喜良生命的美好和情感的正对给展示出来了,夏天那种苦等,秋天那种悬念、寻找,冬天的那种迸发,虽然是四季,但四季充满了诗意,虽然是四季,四季又有人生的寓意。所以在文本上多么经典还不好说,但起码他讲述的巧妙,我感觉这是这个戏的一个特点。

    第二,这个戏突出了一个整体感,这个戏更多的是为演员打造,为河北题材开路。这个整体感恰恰是导演编剧,演员,他们共同的艺术支撑,学校的整体优势的结合。如果拿到剧院里,很有可能没有今天这个戏的这种独特感,发挥了剧团所不觉备的、学院独有的优势。

    这个戏最重要的是在艺术上给人的感觉非常好。一个是彭蕙蘅老师,用戏曲的唱念做舞的手段,用河北梆子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新的人物鲜明的情感做了结合。把传统的一个剧种,进行了一种很新的延伸。像彭蕙蘅文武兼善,那么有慧性的演出,雷老师那么韵味十足的,看似和这个戏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恰恰观众最满足的就是那个旧。旧建立在新上,这就是大艺术家,文武兼善的这个少有。和其他的演员,包括16个小姑娘,她们并不仅仅是青春靓丽,她们的那个节奏感,有的认真程度,和慧性超过了成熟演员。它整体感不仅仅体现演员的齐上、还有故事、文本、二度创作,和演员高度的结合,还体现在他用一个整体的这种艺术的这种呈现,比如舞美,极其的戏曲化,以空旷为空间的提供,以现代的舞美的意念和展示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一种时代的一种舞美的创造,包括十六把椅子,实际上那是场与场之间转换的一种过度,椅子又是演员的表演支点,又是演员的表演道具。到最后,我联想椅子又是一种情感和剧情的展示。其实椅子倒下,椅子缺失,椅子移位,都能想到剧中人的生活,情感的变化和失落。

    这个戏还是很精致的。实现了独有艺术风格与鲜明人物情感的结合,演员在表演上的慧性、节奏感的把握也可圈可点,是河北几年来少有的大戏。

大型河北梆子《孟姜女》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