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音乐中的“板腔体”

清中叶以后,广东戏班以梆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为主要声腔,铸成了粤剧音乐的雏形。之后,又开始融入西皮、二黄和民间歌谣,并逐渐自成一格,形成了以板腔体结构为主、曲牌体结构为辅的唱腔系统。粤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性、多样性、兼容性和灵活性。

    板腔体,全称“板腔变化体”。它的特征是在上下句结构曲调的基础上加以演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以及反调、不同行当的不同腔调,以此构成一个唱段。首个形成这种结构体式的是梆子腔,其后为皮黄腔所丰富和完善。

    梆子和二黄都是经外江班传入广东的,前者源于陕西,后者源于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区。它们都以正线定调,但梆子普遍以“士”、“工”为骨干音,特点是简单明快、朴实无华、高昂激越。二黄则以“合”、“尺”为骨干音,还有“乙反”、“反线”等唱法,特点是细腻悠扬、缠绵悱恻、变化较大。

    板腔体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基本板式。如“二黄”类的板式组合可为【二黄首板】——【二黄慢板】——【二流】——【快二流】——【二黄滚花】。这些板式,可根据戏剧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需要形成不同组合。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