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北京新剧目展演

 2015年10月29日-11月7日,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北京新剧目展演将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届时,中心所属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将参加展演,为北京观众奉上近年来的优秀新创剧目,包括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春秋二胥》、上海昆剧团的新编历史剧《景阳钟》、上海沪剧院的新编大型沪剧《邓世昌》、上海越剧院新编古装剧《铜雀台》、上海淮剧团的革命历史淮剧《八女投江》、上海评弹团的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六台精彩演出。今日(8月18日),这六台剧目均已正式开票。

在此次展演中,京剧《春秋二胥》、沪剧《邓世昌》、越剧《铜雀台》都是于2014年首演的新创剧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昆曲《景阳钟》从2011年的《铁冠图》,到2012年的《景阳钟变》,再到2013年的《景阳钟》,历时三年打磨,并于今年投入3D电影拍摄;淮剧《八女投江》是在原作基础上修改提升后致敬抗战胜利70周年之作;《芦苇青青》则改编自中篇评弹《冲山之围》,将以全新的“评弹音乐剧”形式亮相。其中《春秋二胥》由上海京剧院安平、傅希如领衔主演,高红梅、杨楠、吴响军等优秀青年演员为主力阵容;《景阳钟》由上海昆剧团黎安、陈莉、吴双、缪斌、季云峰主演;《邓世昌》由上海沪剧院朱俭、李建华、茅善玉、凌月刚、钱思剑主演;《铜雀台》由上海越剧院徐标新、方亚芬、齐春雷、许杰主演,上海淮剧团施燕萍、梁伟平、许旭晴、卞玉霞等主演;《芦苇青青》由上海评弹团秦建国、高博文、吴新伯、毛新琳、郭玉麟等主演。上海戏曲院团的中流砥柱和青年演员同台演出,展现院团近年来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此次演出的新创作品力求在艺术人文内涵上贴近时代,考量市场需求,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展现戏曲艺术的时代新风貌;同时在创、排、演的过程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授技艺、经验、方法,传承前辈的道德修为,激励青年一辈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历练。在创作新戏的同时既能使现今在艺术上趋向成熟的后辈人才在舞台上有“立得住”的代表作品,又能培养一批更为年轻的后起之秀。

一、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新创剧目向社会大众传递真、善、美的内涵。

在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展演的新剧目以民族艺术谱写英雄赞歌,带领观众穿越历史,走进民族英雄邓世昌、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太湖游击队以及众多爱国民众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邓世昌》、《八女投江》、《芦苇青青》在史实基础上经过艺术改编加工,以丰富的戏曲舞台表现手段展现残酷战争下的人性悲歌,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以此来弘扬正能量和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族艺术的感染力唤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的戏曲艺术与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无论从创作、传播、演出都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期望这些思想深刻、充满正能量的好戏,能向社会大众传递真、善、美的内涵,以促进主流价值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维系。

二、新编戏曲表现题材丰富,以继承为手段,勇于革新,推进戏曲的创新性发展。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使新编戏曲适应时代、服务当代。

从新编历史题材到现代革命题材,本次北京展演的新剧目,呈现出丰富的题材以及多视角的诠释,在戏曲舞台上进行历史真实的想象与重塑。无论是集大成的京昆,还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沪越淮评,都能灵活地运用其艺术语汇和手段展现不同的故事,刻画不同的人物,或宏大或细腻;立足戏曲的本体,有批判有选择地继承,去芜存菁;找到传统艺术与时代的契合点,寻求传统审美和当代审美的呼应。

新编历史京剧《春秋二胥》以史实为骨架、以人性为血肉创作而成的一部厚重的历史悲剧,希望以此部深刻的悲剧来拷问人心,探讨人性之复杂。京剧最擅长表现王侯将相的题材,而新编历史剧更注重于人物内心的挖掘,突破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用“最京剧”的唱腔和表演手段来塑造人物,以戏中之人、戏中之事观照今人,引发观者的思考。配器方面,采用大量中国民族乐器,通过音乐和唱腔来塑造人物。化用“一桌二椅”美学手段,尊重京剧的写意特性,以极简的舞台为京剧演员丰富的表演手段腾出空间,聚焦人物塑造以深刻挖掘人物内心。

大型新编沪剧《邓世昌》以一台英雄浪漫主义的诗剧完成对生命的咏叹。沪剧作为上海特有的地方剧种,以“西装旗袍戏”、“才子佳人”为众人所知,事实上沪剧的表现题材非常宽泛,沪剧的创作和演绎一直与时代同步,不仅有时事新闻、电影故事、名著及话剧等改编的剧目,建国后还创排了大量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沪剧《甲午海战》、《芦荡火种》、《红灯记》等,且被其他剧种搬演。此次《邓世昌》从舞美设计到剧情人物都作了诗化的处理,高潮部分所展现的大段的“赋子板”是沪剧唱腔这座金字塔的塔尖,注重唱腔的运用很好地诠释了沪剧“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特色。

越剧《铜雀台》展现了越剧最为擅长的“生旦感情戏”,同时却又不是常见的“才子佳人”,在政治斗争和人性纠葛之中的情感,父权、王权、亲情、爱情等各个角度的展现使得剧情更为丰富、曲折、扣人心弦。男女同台演绎也极大丰富了“生行”的艺术表现手段和人物塑造方式,使得曹操、曹丕、曹植三人的角色不仅以行当为区分,更能从容地从人物本身的特点和细微处进行刻画。

新版《八女投江》是在前一版基础上打磨修改的升级版。编剧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原剧本作了较大提升。新版调整了人物关系,加强戏剧冲突,站在更高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战争中女性的坚强,对美好生活的眷恋,对战争的思考。使人物的内心感情更为丰富多彩,思想活动更具推理依据,给战争主题带来了真实感,使该剧更有深度。在二度创作上,紧扣全剧“壮美”的基调,运用灯光、舞美、舞蹈造型和戏曲身段等丰富的语汇,令全剧丝丝入扣,情感的推进一波高于一波,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感和恢宏的气势。在音乐设计上突出史诗性,注入交响乐乐感。在唱腔设计上,吸收、借鉴和融合了其他艺术样式的长处,在传统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讲述的就是在抗日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故事,以极富特色的流派经典唱腔一一呈现,其保留成为评弹史上的经典唱篇的《钟老太骂敌》、《游水出冲山》、《望芦苇》等重点段落,在新创作品中删繁就简,加强评弹音乐的表现力,引入讲述人的串联,舞台呈现更为紧凑和戏剧性,更适于现代观众欣赏。《芦苇青青》全方位展现了评弹精湛的“说、噱、弹、唱、演”,作品用江南评弹特有的细腻和生动的传统技巧,勾画了薛司今、顾春林、钟老太、钟曼生等一批抗日英雄的钢烈和坚强,是一幅生动感人的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群像图。

三、通过剧目建设培养人才,培育观众市场,打造时代精品。

除了剧目内容颇具看点,这一次赴京的六台演,几乎囊括了各个院团中生代演员的最佳阵容。

上海京剧院的《春秋二胥》由上海京剧院的花脸名家安平和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傅希如领衔主演,同时上海京剧院的高红梅、杨楠、吴响军等青年演员也在其中演绎主要角色。上海京剧院的创作部主任冯钢、舞美设计郑加杰等编剧、舞美人员挑起新编戏大梁,新剧目的主创团队整体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也充分显示了上海京剧院对各个专技岗位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历练。

上海昆剧团的《景阳钟》在2012年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囊括了剧目、表演、作曲、唱腔设计、司鼓、司笛等十五个奖项,并勇夺剧目、表演两大奖项的榜首。2013年初拿下2012年度上海文艺创作优品,上海新剧目展演榜首。之后,主演黎安凭此剧一举摘梅。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景阳钟》代表上海参评,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二名,黎安获“优秀表演奖”。2014年,获得“2011-2012”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上海市文艺创作精品,2015年获“中国戏曲学会奖”,蝉联上海市文艺创作精品。《景阳钟》的获奖,成为上海昆剧团拥有了继《班昭》、《长生殿》之后的第三部获得中国戏曲艺术奖项“大满贯”的作品。标志着“昆三”、“昆四”一代,肩负起了承续上昆前辈荣耀,再创上昆全新辉煌的重任。

沪剧《邓世昌》的导演陈薪伊指出,《邓世昌》是一个讲述中国海军鼻祖的故事,是与战争有关的故事,所以无论是在音乐、唱腔和身段表现上,都需要进行很大的创新和变化,才能够去承载和演绎好这样一出具有思考品格、诗意和现代视角的历史悲剧。沪剧的音乐和唱腔有着江南丝竹的柔美,如何表现大海的磅礴和战争的激烈,她对作曲提出要求,不能像一般京昆传统戏曲里用锣鼓经表现,也不想用单纯的交响乐,她追求该剧音乐气质和人物形象大气地融为一体。陈导认为,既然该剧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人物塑造,是有品格、有诗意的创作,那么在舞台呈现上必须要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在视觉上创新地营造出一个流动的美术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质的舞台空间。借助舞美和灯光的语汇,通过写意的手法,穿越历史的硝烟,使之充满诗意,具有现代人的观照,又能发人深省。

越剧《铜雀台》是为纪念男女合演60周年的新作,随着市场的需求趋于多样化,越剧传统的一生一旦戏,其市场号召力越来越有限,男女合演的越剧在原有市场中推广难度更大,但为寻求突破,男女合演或许能为当代越剧赢得一方新的市场。对此,上海越剧院进行了深入的考量,让上海越剧院一团的精英们合力作战。《铜雀台》中有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正好能使一团三位优秀男演员许杰、徐标新、齐春雷同台亮相,纠葛其中的唯一一位女性角色甄洛由以“性格演员”著称的团长方亚芬担纲。配角中,张仪、吴质两位大臣也由优秀的男演员宓丰、顾爱军出演。上海越剧院第二代、带三代甚至90后的越剧男演员共同加盟剧组,展现了上海越剧院的人才梯队。越剧从早期的“男班”到成熟期的“女子越剧”再到当今的“男女合演”与“女子越剧”并行,是越剧为适应市场、为探索艺术发展道路所做的努力。

淮剧《八女投江》自95年创排演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赞誉。中央宣传部及上海市委、市府领导先后观看了该剧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台高质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上海及全国各地媒体均对该剧作了广泛报道,《上海戏剧》杂志就此发表了长篇剧评《女性光芒,冲破战争阴霾》。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在排练厅观看了演员排练后说“这出戏非常感人,演员精神状态非常饱满,展示了抗联战士的英勇气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同志看完演出后激动万分,在剧场拉着主要演员的手动情地说:“戏演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流泪,感谢你们创排了这样一台具有教育意义的好戏。”许多观众看完戏后纷纷称赞“这是一出感人的好戏。”该剧不仅受到淮剧戏迷的喜欢,更吸引了许多青年观众,特别在上海师范大学组织的大学生专场演出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进入高校以及全国各地进行巡演,至今已演出了一百多场。

上海评弹团整理、修改、复排的《芦苇青青》,是对经典剧目《冲山之围》的重新演绎、艺术及市场价值的再认识和再挖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上海评弹团近现代题材中不可多得的抗战作品。复排中上海评弹团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并在表演形式上有所突破,以经典唱腔为主线,串联整个剧情,打造成类似评弹音乐剧的形式展现舞台。此剧演出阵容也极为可观,秦建国、郭玉麟、高博文、毛新琳、沈仁华、吴新伯、王锡钦、姜啸博、黄海华、陆嘉玮、周慧、朱琳、陆锦花、吴静慧、夏慧颖等老中青优秀演员同台演绎,是上海评弹团整体实力和人才梯队的展现,同时此剧将作为上海评弹团全国巡演的重要剧目。

作为近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新剧目集结式的进京展演,上海戏曲人迫切地希望将自己近年来所努力的成果进行一次集中的展示,期待上海以外的观众能够关注并观看到这些新剧目;通过此次演出增进京、沪两地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在戏剧新创剧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对于上海的戏曲人来说,坚持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对于探索和推进戏曲发展、培养戏曲各领域的人才、打开戏曲演艺市场,培养新时代的观众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是必须的实践之举。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