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索引
相关内容
京津相距二百四十里,火车不通时,其往来无论乘车乘船,均须二日余至三日,交通既如此不便,社会上之一切均感隔阂,而不若此时之便利,剧界亦不能例外。
当时剧界虽间有不辞辛苦,在津演唱者,究不如此时之频仍。最初享盛名之三大须生,如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据津地老辈嗜剧者谈及,大约张二奎即未到津一次,程大老板虽曾去天津,恐次数不多,日期亦不久,津人对之虽震其声名,确能了解其艺术者实无多人。
余三胜居津最久,津人对之印象亦最真切。当时街巷行人,每作歌必为《卖马》之“店主东”,效余腔也。其对津人浸润之深以至于此。 此后又有三大须生出现,一汪桂芬,一谭鑫培,一孙菊仙。此三人中以汪在津露演次数最少,津人对彼印象似多模糊,虽有人承认其真实本领,附和者亦不多。谭在京声名最大,津人对彼目睹不甚多,大半皆耳小叫天之大名也。去津数次,以不合津人脾胃,结果不能十分圆满。及至晚年津人听戏之程度骤增,对谭腔之认识亦较真切,虽一般外行亦不便妄加批评,免博得不懂戏之谈,故谭派之势力在津虽不如在京之浩大,亦乎驾乎一般之上矣。
孙菊仙津人之老乡亲也,其喉咙之充沛,为津人最欢迎,更兼此老以乡人资格,确有一种联络,虽未曾在津久唱,然每一露演,必能满座。至其实力如何,另一问题,多少总有感情存乎其中。此老晚年一切太随便,在津出演尤多倚老卖老处,津人之懂戏者,亦不能曲为之宥也。 此外居津最久、享名最盛者,有二人,一杨小楼,一余叔岩。小楼初去时标名小杨猴,以俞派嫡传相号召,如《金钱豹》、《艳阳楼》、《铁笼山》等剧,津人骤睹,皆叹为得未曾有。有时大名鼎鼎之吕月樵亦在津出演,因杨之势力日加膨胀,几不敢露其武生戏,有时且为之配。小楼日后作风改变,一切倾向武戏文唱,而津人对彼感情不衰。晚年年老力弱,不复当年之叱咤风云,然每次到津,津人仍予以老面子。
当时俞振庭鉴于俞派势力在津大红,亦见猎心喜,在津数次每贴戏报不露真名,而书少庙首俞,其俞字之大,几如面盆,可谓极尽鼓吹之能力,然结果并不甚佳。且一次贴演《拿飞龙》,为俞派之拿手,上座仅数十人,可谓惨矣。余叔岩初到津,本为童伶,标名小小余三胜。此种命名,即抓住津人心理,因津人对乃祖留有若干感情也。所演之戏,皆为谭派正工,如《失街亭》《打棍出箱》等,挑帘即红,可谓幸运。其最令人注意,至今不忘者,每演《昭关》或《宿店》,其“一轮明月”之“一”字,转折甚多,有谓十三转,或十六转,一时不能记清,据云此腔亦本诸老辈,非彼创造,后来不知何故即屏诸不用矣。彼在津连演二三年之久,叫座能力迄未少衰,最末亦演武生剧,如《独木关》《骆马湖》等。及至仓期始行返京,未再复演。
后程继先老板一度去津,亦标名小小程长庚,津人听戏多重喉咙,故结果不甚佳,埋没此老英雄矣。朱素云曾一人去天津,未携他角,一株光杆牡丹,在上天仙戏园以其《射戟》《白门楼》来号召,居然支持二月之久,可谓奇遇。此外各角以及四大名旦均曾到津多次,因年限既浅,读者均能记及,不复赘。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对于国剧剧词改革之商榷
下一篇:戏词里究竟有多少“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