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戏曲的“刘海”及水袖

   你看戏为了什么?说到底就是从戏曲中获得美感,从戏曲中获得愉悦,丰富你的文化生活。这里涉及到戏曲的核心——美学,包含外在美和内在美等诸多方面。对于这样一个深奥的、难于说清楚的理论问题,笔者无能力触及过多。但从舞台呈现上,入眼就能看到的如化妆、表演等方面还是能挑出一些问题的。

  (一)闺门旦打“刘海”太俗气了

  我在《施脂粉,涂铅华,张扬戏剧之“古典美”——漫谈豫剧传统戏的化妆》等博文中,都谈到了豫剧的化妆。因为演员上场后,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他(或她)的一张脸以及身上穿的衣服:是生角扮相是否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大花脸的能否张扬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旦角上场就更挑剔了,上妆后是否好看、耐看,能否有几分艳姿和美色,把女性的温柔与妩媚表现出来?

  这里说到了女性化妆的“刘海”发饰,“刘海”是什么玩意?乃古今女子留在前额上的一绺头发,但古代妇女在出嫁前要“绞脸”,要把“刘海”去掉,露出干干净净的一张脸,以示要为人妇了。所以在戏曲舞台上,小花旦、丫环之类的角色一般要打“刘海”的,而闺门旦则不必。陈素真在1979年12月7日的日记在写道:“ 看了有些豫剧旦角的化妆,令人感慨!过去也不是这样呀,过去还有‘宁穿破,不穿错’的标准,现在有的演员什么也不讲究了。为了使自己显得年轻些,就不论剧情,不论人物,一味地在眉上放个‘刘海’。《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是什么人物?什么心情?能放个‘刘海’吗?穆桂英是什么人物?也在眉头上放个‘刘海’。《藏舟》的旦角是什么处境?什么心情?还打个‘小刘海’?还扎个核头大的髽髻?这就使豫剧旦角的化妆脱不掉侉气、粗俗呀!

  有人说,没出嫁的姑娘就可以打‘刘海’,不对。查查四大名旦演闺门旦有打‘刘海’的吗,梅兰芳先生演了那么多没出嫁的姑娘,怎么也不打呢?所以打‘刘海’梳‘髽髻’要分剧情,看人物需要,该打的打,不该打的绝对不能打。小花旦、丫环,喜剧中的旦角可以打,帅旦、大家闺秀怎么能打呢?我觉得豫剧旦角在身上、化妆等项上,必须向京剧学习。”

  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陈素真是不喜欢打“刘海”的,看她的剧照是不打“刘海”的,甚至《拾玉镯》中的孙玉娇也是不打“刘海”。有人会说,陈素真算老几?她扮戏不放“刘海”,管别人打不打“刘海”,真是多管闲事淡操心!这是她的一家之言,原不必去论个假真,但细想一下有她的道理。京剧四大名旦哪有打“刘海”的!拿豫剧六大名旦来说,崔兰田演青衣,马金凤演帅旦、老旦,自然不在前额上梳个“刘海”;常香玉演红娘,演白素贞,演花木兰都是不打“刘海”的,她演黄桂英没有找到视频或剧照,但我可以判断,既然红娘不打“刘海”,那黄桂英也肯定不打,找来找去,只有一张早年《破洪州》剧照,穆桂英的额头上是梳着“刘海”的;阎立品、桑振君演闺门旦较多,但还没有打“刘海”的。而当今还活跃在舞台的豫剧第三代名旦及她们的徒弟、学生,不论人物,不论剧情,却一味地在额头上打个“刘海”!而打“刘海”也从豫剧影响到曲剧,这不,昨晚《梨园春》那位唱“小青妹你且慢举龙泉宝剑”的曲剧演员还打着“刘海”呢!

  有人说她们为了漂亮呀!爱美之心人人有之,演员想扮相漂亮一点这本不足为怪,但不能损害人物的形象。黄桂英这样的大家闺秀打“刘海”,白素贞打“刘海”,甚至扎大靠的刀马旦也打“刘海”,把本来干干净净的脸盘搞得不干净,把人物搞得小家子气,俗气,侉气,不伦不类,这样总不见得好吧!有些旦角演员自己脸庞形状不太好,为了遮掩缺陷打个“刘海”也是无奈之举,而本来很漂亮的脸也要打“刘海”,这是化妆习惯,还是一种嗜好,着实让人想不通。河南地方戏演员天天讲要向京剧学习,希望多从CCTV-11频道看看京剧是如何化妆的,看看京剧中的黄桂英、白素贞、穆桂英梳不梳“刘海”,问题就解决了。

  (二)水袖运用要恰到好处

       这些年来豫剧中的水袖越来越长,越来越具“表演性”、卖弄性,我也表明一下自己的看法。

 

  戏曲中的水袖乃源于生活,被广泛地运用在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原先在袖口上加块白布作为水袖,后来发展成为白绸子更增添了美感,历代戏曲演员设计了许多优美的水袖动作与技巧,以节奏鲜明的虚拟动作,夸张的手法,结合身段的表演,来塑造各种人物。人们胳膊上拖着水袖咋干活?这就不要问了,这是一种艺术夸张,水袖延长了演员的肢体,放大了演员的表演空间。水袖表演也形成了一套“语汇”,如用水袖轻轻的在衣服上掸拂,表示掸去拂尘;在躬身行礼的时候,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上,表示很有礼貌并且很恭敬等等。

  但真实生活中,人们绝没有随时舞动袖子的习惯。在戏曲舞台上,当演员表现人物情感的时候,有重点地舞动水袖,往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加强了表现力,当然水袖动作要有目地性,绝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服从于剧中人物的需要,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而打动观众的。

  梅兰芳在《贵妃醉酒》中,就运用了投袖、拂袖、抖袖等多种水袖动作表现杨玉环的幽怨、凄婉之情。尚小云演《乾坤福寿镜》在“失子惊疯”一折里,胡氏找不着孩子,精神失常,他就使用了转袖、抓袖、抛袖等多种水袖技巧,精妙绝伦,美不胜收,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入木三分。程砚秋的水袖表演功夫精深,曾经总结出一套水袖表演动作要领,其水袖功在京剧界是出了名的。他在《锁麟囊》、《荒山泪》中的水袖动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为广大观众所知晓。陈素真在《宇宙锋》中把水袖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层次分明,真实地刻画了赵艳容被迫装疯的难言之隐和悲愤、辛酸的心情。

  戏曲表演有个要把握住“度”的问题,如果过了这个“度”,则就破坏了“美”,损失了“雅”,水袖也是如此。如《打神告庙》就是水袖运用较多的一折戏,当敫桂英怀着一腔悲愤,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水袖的表演技巧结合在一起,增强了人物的感染力,把人物的一腔愤怒乃至神魂颠倒,使水袖技巧与舞蹈身段相糅合,创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果为水袖而水袖,为表演而表演,观众看你的水袖仅仅为了脱离人物的表演,观众看你舞动水袖舞来舞去,认为你疯了,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是水袖日趋延长化,越来越长了。我查阅程砚秋用的水袖多长,答案是一尺六寸,后人加长的也不过80——100公分(京剧演《嫦娥奔月》之类的演员拿在手里的长飘带也属水袖范畴,比这个尺寸还长,但不属本文讨论之列)。当今有些豫剧演员的水袖加长到一丈多是不是太长啦!这样纯粹是为了表演,也影响你的舞台动作,试想薛湘灵、黄桂英要是拖着这样长的水袖,会怎样表演?会给观众什么感觉?还有男性小生的水袖比这个还有长,倒不如腾出时间,多练练基本功。

  另外,水袖的表演也有过于花里胡哨,动作幅度过大的弊病。花上几分钟作冗长的、华而不实的水袖动作,自以为很得意,部分观众可能给你掌声,殊不知这样从根本上损害了艺术本身。

  有人会说戏曲中武打戏有什么“打出手”、“枪出手”之类的武打技巧,不也是为了表演吗?这个问题又牵涉出另一个戏曲理论问题,此问题不同于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后再回答吧。

  一个演员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人物的理解、感受,借用戏曲程式塑造人物,不只局限于外部形态,而且要深入到对人物精神,灵魂的刻画之中。一双水袖化入了人物情感之中,又与身段、表演、音乐融为一体,达到了形神兼备,动静结合,这样才是水袖艺术的魅力所在。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