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薪火相传

谢锐青在教进修学生《木兰从军》。
人物小传
谢锐青,女,1932年出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50年,拜著名京剧艺术家王瑶卿为师,成为王派关门弟子。196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个人金质奖章。1971年调入中国戏曲学校任教至今。
谢锐青今年已经79岁了,仍然承担着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坚持每周两天到学院上课,仍然能够教授刀马旦、武旦等武戏,还可以给学生做动作技巧方面的示范。今年,她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谢锐青9岁进“四维剧校”,学习京剧,该校的艺术顾问是著名戏剧家田汉。1944年,为了号召民众团结抗战,进步文化人在广西桂林举办了“戏剧展览会”,谢锐青在田汉编创的京剧《江汉渔歌》中出演女主角,当时只有11岁,由此脱颖而出,她又相继演出了田汉编创的《武则天》、《金钵记》、《武松与潘金莲》、《新儿女英雄传》等一批新剧目。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她一直把田汉看作是自己政治和艺术上的导师。
解放以后,艺人们都面临着历史的转折和新的生活,戏曲艺术也开始了革故鼎新的历程。1950年,谢锐青进入戏曲实验学校,在1954年,这所学校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从这里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戏曲人才。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兼任戏曲实验学校校长,为了培育戏曲人才,他四处寻访名师,先后请来了王瑶卿、肖长华、刘喜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郝寿臣、侯喜瑞等老一辈京剧艺术家执教。1950年,经田汉介绍,谢锐青有幸拜王瑶卿为师,成为了王派关门弟子。
王瑶卿是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他将青衣、花旦、武旦行当融为一体,创造了“花衫”这一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在教学中,他总是教导谢锐青要文武兼通,要扎扎实实地练好其他功夫,学京剧还要学昆曲。王瑶卿根据谢锐青的基础和舞台实践经验,因材施教,反对在艺术上生吞活剥地单纯模仿,要求其发挥所长、展示特色,创出自己的风格来。
1951年和1953年,谢锐青两次随中国艺术代表团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她出演过京剧《闹龙宫》和《红桃山》,代表团两次都获得了集体金质奖章。1962年,是谢锐青在艺术上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她在赫尔辛基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了京剧《霸王别姬》的剑舞,以此获得了个人金质奖章。这一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到北京拍摄舞台艺术片,经中国戏曲学校校长史若虚介绍,谢锐青又拜尚小云为师,从而又学到了尚派艺术的风格特点。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谢锐青先后在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担任主演,文革结束以后,她离开了舞台,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在多年的教学中,她一直秉承着老师王瑶卿的艺术风格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竭尽全力把师父的艺术点滴不漏地传授下去。八十年代,谢锐青退休以后,又接受学院聘任,继续带研究生。她不顾年岁已高,无论是教戏还是排练,依然亲力亲为,甚至一段唱腔、一个动作都反复示范。谢锐青经常告诉学生,当年师父都是手把手的教戏,说是为“祖师爷”传道,今天她不仅是在传承王派艺术,也是肩负着老一代戏曲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只有培养出了优秀的京剧人才,才能报答师父和广大观众。
说到如何使戏曲艺术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谢锐青感触良深:“在历史上,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自身的模式和途径,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加上表演当中的经验积累,甚至经过了几代人的推敲和完善,这就是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机制。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眼下人才的匮乏不仅体现在表演人才方面,京剧的创作、理论研究、舞台美术、音乐创作等人才都急待培养。京剧艺术的传承,除了需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进行传播和普及,使其进入中小学和大学课堂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由此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京剧进入学校课堂,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