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戏痴袁志明倾情“川剧之乡”

 


 

每周二下午,人们总会在文庙广场欣赏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川剧唱段,观看到精彩的川剧表演。喝上一杯茶、随着戏曲哼上几声,到场戏迷享受着观赏的乐趣,这也正是川剧表演者、区文化馆川剧玩友协会会长袁志明每周最期盼的情景。

袁志明——一个喜欢川剧、喜欢唱川剧的戏迷;一个将川剧视为自己“第二生命”,并耗毕生心血,力求将温江川剧发扬光大的川剧“戏痴”。

痴爱川剧 勤学苦练终成“袁花脸”

“小时候就喜欢跟着大人看戏。有一年羊马场三月三,需要小孩子上台扮童男童女的角色,这是我第一次登台。”谈到初与川剧结缘的情景,袁志明说道。如果说对川剧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让袁志明开始接触川剧演唱。#p#分页标题#e#

七十年代,袁志明跟随乡镇建筑队到雅安市工作。也许就是一种莫名的缘分,在工作期间他恰逢温江川剧团在雅安演出。他乡遇知己,袁志明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看戏学戏的生活。

1978年,他终于第一次登上了川剧舞台,和雅安的川剧玩友一起表演了著名的川剧段子《武松杀嫂》。从此,他便一门心思学习川剧表演,博采众家之长;在年过花甲之年后,又师从著名的川剧艺术家谢正新,演艺水平不断提高。他不仅演的角色众多,并且能将每一个角色拿捏到位。台上的袁志明,出演“包公”极富正气、“尉迟恭”一身豪气、“项羽”满身霸气。正是因为他不断地勤学苦练,终于赢得了“袁花脸”这个尊称。

德艺双馨 用心打造“川剧之乡”

喜欢一样东西,也许可以很短暂。但因为袁志明的喜欢加上执着,让他三十多年里对川剧不离不弃,享受着与其不可分割的生活。正如他说的:“川剧是我的第二生命。”

从雅安回到温江的袁志明开始“重操旧业”,与许多爱好者们共同研讨、学戏,并进行了川剧的一系列理论性学习。“玩友协会是一直就有的,但我发现川剧爱好者越来越少,协会也越来越散。我觉得应该把玩友协会重振起来,让喜欢川剧的人有处可去。”#p#分页标题#e#

于是,已经步入老年的袁志明征得家人支持后,他毅然决定接下温江川剧玩友协会会长重担,决心发扬川剧艺术。首先,他把自己的退休金以及川剧爱好者的赞助费共4万余元去杭州购置了一批表演服装,使玩友协会便装表演川剧成为了历史;接着,他联系了区文化馆,在文化馆的帮助下,把以往只凭兴趣爱好参加的玩友协会改造成了川剧团,他自己任川剧团团长。如今该团共有三四十名年龄层次不同的团员;随后,又在文庙成立了川剧团工作室,并且于每周二下午在文庙广场举办川剧专场演出,吸引了全区众多川剧爱好者的观看。之后,他和他的川剧团还开展了一系列诸如“春节川剧大看台”、“送戏下乡”等活动。

在去年全国川剧大舞台表演中,他的团队荣获了两个三等奖,而他也得到了优秀组织奖。正是基于这些优异的成绩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使得温江于今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川剧之乡”。

苦心经营 川剧发展任重道远

虽然袁志明在发展川剧的道路中坚定执着,但如今维持川剧团表演的经济压力、温江川剧演员的青黄不接却成为他心中的忧虑。

“曾经川剧团的表演都是便装,就是没有化妆的表演;但如今,观众们对表演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画妆买道具,成本也就增加了不少。”谈到川剧团的经营,袁志明不免有些无奈地说道,他们的戏都是请专业演员演出,每一场戏的费用都由川剧团自己支出,而仅仅靠卖茶水挣钱,这显然是不够的,为此,他每年都要补贴好几千元来维持川剧团的日常开支。#p#分页标题#e#

如果说经济上的压力袁志明尚可勉强承担,但温江川剧的“后继无人”却更让他觉得无能为力。如今,袁志明依然努力地工作着,“我已经65岁了,最多再干10年,真的很想在有生之年能亲手培养出能替代自己的人,传承花脸唱腔,把温江川剧团做下去,为川剧艺术作出更大的贡献。”也许,与许多专业川剧名角相比,在发扬川剧艺术上,袁志明的作用并不是最大的。但正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一群普通但执着的“追梦人”,才能让温江获得“川剧之乡”的美誉,才能让温江川剧延续至今。(马小珺 邹思源) (川剧论坛 网友 59老先生 提供)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