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兰:又一个川剧女性形象

  川剧《欲海狂潮》由女剧作家徐棻根剧美国尤金·奥尼尔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改编,经过多次打磨,成为观众喜爱的剧目。日前,中国戏曲学会在成都为川剧《欲海狂潮》颁发了“中国戏曲学会奖”。戏曲界诸多知名学者认为,与川剧《金子》、《潘金莲》独特的女性人物相呼应,《欲海狂潮》塑造的女主角蒲兰,不仅丰富了川剧舞台女性人物形象,也为外国戏剧改编为中国戏曲做了有益的探索。
 
  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叙事方法,通过戏曲来移植西方话剧经典决非易事。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以冷峻深刻著称,使观赏者经受灵与肉的惊悸。从艺术表现手段上看,与中国戏曲艺术擅长的委婉写意颇为不同。川剧《欲海狂潮》把发生在1850年美国农村小农场主农舍内的故事,改为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村自耕农家里的故事,以中国戏曲式的叙事方法较好地传达了原作深刻的人生、社会之思。剧作家徐棻以女性视角关注中国传统妇女命运,塑造了传统妇女的代表人物形象——蒲兰,较好实现了具有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的人物“魂”的转化,成为剧作成功改编的关键。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故事发生在1850年,美国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时期,描写了极端利己主义者——剧中的小农场主凯勃特,他把儿子当奴隶使唤,自私到把庄园、财产不留给任何人,从而产生了他和三儿子伊本、新任妻子之间一系列的矛盾。然而,凯勃特的人性表征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妻荫子”、“子承父业”的传统相悖,因而在从《榆树下的欲望》到《欲海狂潮》的改编过程中,改编者一方面忠实于原著题旨,另一方面则把女角蒲兰塑造成为第一主人公,关注中国传统妇女命运,使剧作更加贴近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

  全剧以蒲兰为中心人物,塑造了传统妇女在封建社会受尽“三从四德”束缚的悲剧命运。《欲海狂潮》第一、二场名曰“躁动之间”、“悲喜之间”,表述了白老头迎娶蒲兰回家,在与三儿子三郎见面后,三人在财产和情感上的躁动。蒲兰初次上场,唱道:“寡妇门前是非多”,明确地表述了年轻少妇的悲苦生活,为避免是非,求生活的温饱,她只能委身嫁给70多岁白老头。接着, “爱恨之间”、“进退之间”这两场戏主要围绕蒲兰和三郎在财产、情感上的纠葛展开。出嫁从夫的悲剧,剥夺了蒲兰的真爱的权利,同白三郎产生真情,触犯封建社会严禁的礼法,这注定了女主人公命运的坎坷。而中国“子承父业”的传统,使蒲兰被迫产下三郎的私生子,以方便继承白老头的财产,却又与情人三郎产生了财产上的利益冲突,矛盾进一步激化。在第五、第六场戏中,蒲兰为表对白三郎爱情的忠贞,却杀死了亲生儿子,终究难逃内心的谴责,又与三郎先后自杀,白家院也轰然倒塌。这样崭新的情节设置,对原作的人物命运进行了较大改动,提升了全剧哲思。

  成都市川剧院陈巧茹对女主人公蒲兰的形象塑造完整动人,也为剧作主旨的深刻开掘,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准确地运用唱念做舞的诸般手段,演绎着悲剧人生的情感和生命历程,包括从初嫁白老头的憧憬,到与三郎恋情的决绝,以及在情感与人格得不到应有尊重后所萌生的仇恨心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蒲兰的悲剧在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欲海狂潮》表达了对不平等制度下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古代妇女对自身解放、追求爱情、婚姻美满幸福的努力抗争的赞赏。通过对中国传统女性命运的关注,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并把这些命题放入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去考量。《欲海狂潮》为中西方戏剧艺术的交流,为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都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对象。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